果树学报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电话:0371—63387308
    0371—65330928
邮箱:guoshuxuebao@caas.cn

银行汇款(审稿费、版面费)

开户行: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管城支行

账 号: 16045601040002497

开户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郑州果树研究所

附言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发票信息请发编辑部邮箱)。

访问量:841959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 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在库尔勒香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性

    史智勇;曹艺洁;玉苏甫·阿不力提甫;艾沙江·买买提;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 Yü)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石细胞的形成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调控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含量、改善果实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5年生库尔勒香梨为试材,利用显微镜观察果肉中石细胞发育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与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探讨质外体活性氧在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库尔勒香梨石细胞染色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石细胞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花后10~30 d呈上升趋势。该时期果实中石细胞处于初步分化和形成阶段,数量最多,相对分散,部分细胞没有或者不完全被染色,其中心部位染色面积慢慢加深;花后60 d石细胞相对含量(单位面积)随着薄壁细胞的膨大迅速下降;花后80~100 d石细胞相对含量趋于稳定。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的表达趋势与石细胞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编码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呼吸暴发氧化酶同源物蛋白D(RBOH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草酸氧化酶活性的类萌发素蛋白(GLP)、脂氧合酶(LOX、LOX5)及多胺氧化酶(PAO1、PAO 5-like)等酶基因也是在果实发育早期高表达。随着果实的发育,这些酶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并在花后80~100 d其表达水平趋于较低水平且保持稳定。这些基因最高表达水平和最低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倍数在5~157倍之间。【结论】花后10~60 d是库尔勒香梨果实石细胞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同样是与质外体活性氧产生相关的酶基因高水平表达时期,说明石细胞分化和质外体活性氧积累之间存在协同关系。

    2021年11期 v.38 1829-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龙眼Aux/IAA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梁钒;张艺勇;张梦媛;方庭;郑少泉;曾黎辉;

    【目的】Aux/IAA作为重要的生长素原初响应因子参与到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为了解Aux/IAA家族基因在龙眼花芽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对DlIAA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并研究其在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ux/IAA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基于RNA-seq数据库分析DlIAA基因家族的表达,利用qRT-PCR探究DlIAA基因家族在龙眼花芽分化过程中和外源IAA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利用龙眼参考基因组数据,鉴定出18个DlIAA基因,依据龙眼、苹果、拟南芥和番茄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可将进化树分为4大类7个亚族。结果表明,DlIAA基因家族与苹果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拟南芥、番茄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结构和结构域中同一类群的不同DlIAA基因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启动子中顺式元件的分布表明,DlIAA基因表达不仅受生长素(AuxREs、TGA-element和TGA-box)的调节,还受其他激素和生长环境的调节。DlIAA基因家族在龙眼9个不同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且部分DlIAA基因为组织特异性基因。通过对不同品种龙眼花芽的3个RNA-seq数据库筛选发现,有5个候选基因(D1IAA2、D1IAA4、D1IAA7、D1IAA15和D1IAA17)均显示出较低的表达量,表明其功能与龙眼花芽分化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进一步的qRT-PCR分析表明,DlIAA2和DlIAA17可能在开花诱导中起作用。DlIAA对外源IAA的反应结果表明,5个候选基因在100μmol·L~(-1)IAA处理下被不同程度地诱导表达,且在500μmol·L~(-1)浓度下均显著上调。【结论】转录组数据显示DlIAA基因参与了龙眼花芽分化过程,DlIAA2和DlIAA17可能在开花诱导中起作用。

    2021年11期 v.38 1839-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4K]
    [下载次数:1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基于SSR标记的中亚生态区核桃(Juglans regia L.)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分析

    马凯;赵钰;张恒;韩立群;赵国庆;王继勋;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中国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2个中亚国家共6个区域核桃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6个区域的137份核桃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利用14对引物共检测到130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异范围为6~13,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9.285 7个等位位点;14个SSR位点的占比范围为0.625 7~0.865 1,平均值0.763 4;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0.459 8;种群总基因多样性(Ht)平均值为3.248 1;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平均值为2.108 9;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范围为0.057 8~0.406 8,平均值为0.259 5;基因流(Nm)平均值为3.017 4;各个等位基因频率整体分布不均匀。UPGMA聚类结果显示,137份供试材料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5时分成3个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共42份,包括中国新疆阿克苏地区16份,中国新疆和田地区21份,吉尔吉斯斯坦5份;第二类群共44份,包括中国新疆伊犁地区12份、吉尔吉斯斯坦32份;第三类群共51份,包括中国新疆喀什地区19份、塔吉克斯坦13份和中国新疆伊犁地区19份。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居群间亲缘关系的距离,总体分布与地理分布有关,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换。聚类结果与居群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结果一致。【结论】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中亚生态区不同地理分布的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为揭示中亚生态区核桃种群结构及传播途径提供了依据。

    2021年11期 v.38 1854-1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火参果病毒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赖春旺;王金豪;成子玥;董晶晶;赖钟雄;林玉玲;

    【目的】明确福建火参果(Cucumis metuliferus)种植基地中火参果感染的病毒种类,为有效防控病毒病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火参果果皮为试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其病毒病的感染情况进行鉴定。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外壳蛋白基因全长,并对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供试火参果样品仅感染ZYMV;系统进化分析表明,ZYMV分布范围广,61种分离物可分为6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存在一定地域分化。火参果ZYMV分离物基因(MZ271862)定位在以国内分离物基因型为主的分支上(ZYMV-Ⅱ),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广西罗汉果的分离物(AJ889244_Guangxi_Siraitia grosvenorii),蛋白序列相似度达99.28%,仅2个氨基酸存在差异。【结论】采用火参果果皮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火参果病毒侵染情况的分析效果较好,首次分析了福建地区火参果病毒病的侵染情况,并明确了福建省火参果ZYMV的进化起源,为进一步探究火参果病毒病分布及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11期 v.38 1868-1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栽培·生理·生态

  • 不同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特征研究

    李娅楠;闫雷玉;张波;杨舜博;赵政阳;

    【目的】比较不同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含量,选择适合苹果风味的评价指标,为苹果果实的糖酸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果实糖酸组分的含量及比例,通过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法确定苹果糖酸品质评价指标,利用K-均值法对不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总糖含量(w,后同)的变幅为54.15~133.79 mg·g~(-1),果糖含量占总糖的50.38%,金冠的果糖含量最高,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占总糖的30.14%、16.01%,最后是山梨醇(占3.49%)。苹果酸占总酸含量的90.44%,其次是奎宁酸(占7.81%)和柠檬酸(占1.1%),草酸和莽草酸含量较低。对86个苹果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4类:高糖高酸、高糖低酸、低糖高酸、低糖低酸。【结论】总糖、苹果酸、甜酸比是评价果实糖酸风味的重要因子。中晚熟、晚熟品种在高糖低酸类占比较高,在低糖低酸类占比较低。

    2021年11期 v.38 1877-1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1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气象因子对赤霞珠果实GLVs香气的影响

    刘孟龙;李响;高振;杜远鹏;

    【目的】探究影响葡萄中绿叶挥发物(Green leaf volatiles,GLVs)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方法】于2018年以国内7个产地的成熟期赤霞珠果实为试材,分析了各产地的气象因子和果实的香气特征,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了影响果实GLVs香气合成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张掖、高台产地7—9月的日照时数和温差显著高于其他产地,降雨量均低于其他产地;胶东半岛产地(蓬莱、莱西)7—9月份的日照时数最短,平均温度最高,温差最小;银川和怀来产地的气象条件更为相似,7—9月日照时数短于高台产地但多于胶东半岛,平均温度高于五家渠、高台、张掖但低于蓬莱、莱西产地。7个产地的葡萄可根据其香气特征分为3簇,一簇是张掖、高台和莱西;一簇是银川和怀来;一簇是五家渠和蓬莱。其中蓬莱产地的赤霞珠果实C6/C9醛类香气含量较高,包括2-己醛、反式-2-己烯醛、反式-2-壬醛;银川产地的果实醛类香气含量较低,但其乙酸丁酯、1-辛醇含量高于其他产地;张掖产地的赤霞珠果实乙酸乙酯、乙醇含量高于其他产地,其醛类香气含量高于高台、莱西、银川,但低于蓬莱产地。【结论】各产地香气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季7—9月大温差有利于C6酯类的合成;生长季7—9月的高日照时数利于C6醇类和C6酯类的合成。

    2021年11期 v.38 1890-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长三角地区低温特征及其对甜樱桃蓄冷量的影响

    孙菀霞;刘勋菊;王丽;王继源;纠松涛;王磊;王世平;张才喜;

    【目的】准确把握我国长三角地区的有效低温累积情况,实现栽培区域的精细化划分,对我国次适宜栽培区甜樱桃的引种栽培和低需冷量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199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12个气象监测站的气温数据为基本资料,通过0~7.2℃模型、Utah模型和Dynamic模型对该地区的有效低温累积量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有效低温累积量,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相似栽培区的划分。【结果】长三角地区有效低温累积的时间范围为11月至翌年4月,有效低温累积量为336~2079 Chilling Hours (CH)、1254~2505 Chilling Units (CU)以及53~99 Chilling Portions(CP)。除芜湖市和台州市的低温累积量较低之外,其他监测地区的平均低温累积量均超过1000 CH、1600 CU以及70 CP,基本可以满足国内中需冷量甜樱桃品种的需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和南京市、杭州市和上海市以及宁波市和舟山定海区为三组不同的栽培区,各组栽培区可以依据其低温累积特征进行相同甜樱桃品种的试栽。【结论】初步判定了长三角地区的低温蓄冷量情况,可为甜樱桃引种栽培及规模化的高效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11期 v.38 1900-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1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荔枝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结构与多胺含量的变化

    王果;刘耀婷;高兆银;李焕苓;王树军;李芳;王家保;

    【目的】探究妃子笑荔枝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结构与多胺变化,为优化荔枝体胚发生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苏木精整体染色法、GC-MS法研究了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及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及多胺代谢变化。【结果】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日增殖量前期增殖缓慢,后期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下降,最大日增殖量出现在继代后第15天。愈伤组织快速增殖阶段颗粒明显,细胞形态相对均匀,细胞质浓厚,染色深。在体胚发生培养基上约10 d时愈伤组织出现明显的厚壁细胞形成生殖隔离,分化原胚,在原胚发生及子叶胚时期有大量淀粉积累。腐胺(Put)和精胺(Spm)是荔枝愈伤组织中多胺(PAs)的主要组分,亚精胺(Spd)含量较低。Put在愈伤组织中维持在较高水平,Put与Spd含量在愈伤组织胚性较强(继代第6天及体胚发生第10天)时都达到最高,体胚发生时愈伤组织中的Spm含量远低于继代时含量。多胺氧化酶(PAO)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与Put及PAs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愈伤组织继代约第15天时日增殖量最大,体胚发生过程中约在第10天分化体胚。高的PAO活性与PAs含量有利于荔枝体胚高频发生。

    2021年11期 v.38 1911-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4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产地灰枣和骏枣干果风味研究

    王超;吕文秀;高京草;贾宇尧;刘会平;韩刚;

    【目的】选择栽培广泛的灰枣和骏枣2个品种,研究影响口感的糖酸类物质和影响嗅感的挥发性物质,比较不同产地枣干果的风味差异。【方法】分别通过蒽酮比色法、酸碱滴定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原产地与主要引栽地枣干果的总糖、总酸、可溶性糖、有机酸及香气物质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灰枣和骏枣干果的可溶性糖均以蔗糖含量最高(占总糖42.09%~65.33%)、果糖含量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有机酸以苹果酸含量最高(占总酸36.02%~56.94%),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次之,奎宁酸含量最低;不同产地灰枣和骏枣共检测到68种挥发性物质,酸类、酮类、醇类和烃类物质为主要香味物质;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香气品质评价表明原产地香味优于引栽的4个产地。【结论】原产地枣干果低糖高酸的特点导致其糖酸比低于引栽地,但其香气得分高于引栽地;不同产地枣干果的风味差异与日照、气温、降水及土壤特性等环境因素高度相关。

    2021年11期 v.38 1921-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利用GC-IMS分析不同核桃品种叶片中挥发性物质的指纹差异

    王茹;褚奋飞;孙雅丽;虎海防;

    【目的】探索不同核桃品种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比较各核桃叶片之间的差异,构建不同种核桃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气味指纹图谱。【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分析美国东部黑核桃、美国比尔黑核桃、温185、新新2、纸皮、美国红核桃、紫金和山核桃等8个核桃品种叶片气味指纹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其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气味指纹图谱差异。【结果】8个核桃品种叶片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包括萜烯类、酯类、醛类、醇类和少量酮类等物质。不同属及不同品种核桃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差异很大,温185、新新2、纸皮、紫金、美国红核桃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胡桃属;美国东部黑核桃和美国比尔黑核桃作为黑核桃品种资源,属于核桃属;山核桃为山核桃属,与其他核桃叶片区分开。在胡桃属中甲硫醚和β-石竹烯等的含量在温185中高于其他核桃叶片;乙酸异戊酯含量在新新2中高于其他核桃叶片;乙偶姻含量在美国红核桃叶中高于其他核桃叶片,可以用于区分温185、新新2、纸皮和美国红核桃;其中两种美国黑核桃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比较相似,但庚醛含量在美国东部黑核桃叶片中高于美国比尔黑核桃叶片;可以将核桃属内两种美国黑核桃叶片区分开。丙醇含量在山核桃叶片中高于其他属。【结论】美国东部黑核桃、美国比尔黑核桃、温185、新新2、纸皮、美国红核桃、紫金和山核桃虽都为核桃,但他们的挥发性有机物所呈现的指纹图谱差异明显。通过PCA和指纹图谱分析,可很好地区分8个不同核桃品种的差异。

    2021年11期 v.38 1930-1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2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土壤管理模式对锥栗园土壤真菌群组成的影响

    徐惠昌;尤龙辉;游惠明;余锦林;程分生;叶功富;黄勇来;黄爱珍;李建民;

    【目的】探究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锥栗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建瓯锥栗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生草、喷施草甘膦和清耕模式0~10 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特异菌属。【结果】与清耕相比,3种生草模式均显著提升了土壤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以种植鼠茅草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而喷施草甘膦则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水解性氮和速效钾含量及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为0.64 g·kg~(-1)、19.96 mg·kg~(-1)、47.10 mg·kg~(-1)和176.37 mg·kg~(-1)及15.49 U·g~(-1)和0.62 U·g~(-1)。种植生草和喷施草甘膦均降低了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土壤真菌优势菌属分别为红菇属、被孢霉属和蜡蘑属。LEfSe分析发现,种植鼠茅草模式下红菇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喷施草甘膦模式显著提升了珊瑚属真菌的相对丰度(2.92%),而牛肝菌属在清耕模式中的相对丰度最高,为3.08%。经筛选对比发现,粒毛盘菌属为种植鼠茅草模式的特异菌属;空团菌属和柱孢霉属是黑麦草模式中出现的特异菌属;光叶紫花苕模式的特异菌属为单顶孢属;湿伞属和圆盘属真菌分别存在于喷施草甘膦和清耕的模式中。【结论】发现鼠茅草不仅能提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还能明显促进红菇属真菌在锥栗园的扩繁;粒毛盘菌属和单顶孢属分别出现在种植鼠茅草和光叶紫花苕模式中,这两类真菌均与线虫防治有关,柱孢霉属真菌存在于种植黑麦草模式中,该菌属为一种潜在病原真菌;种植鼠茅草和黑麦草模式与清耕模式土壤真菌群落组成较为相似,但与种植光叶紫花苕和喷施草甘膦模式间存在较大差异。综上,在锥栗园种植鼠茅草较为适宜,另外在生产经营中应减少草甘膦的施用。

    2021年11期 v.38 1942-1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0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品质及药用成分的影响

    李曦光;高健;王蕾;牛俊莉;罗磊;

    【目的】探讨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主要营养指标及药用成分的影响,明确沙棘果树耐硒能力及最优喷施浓度,以期为富硒沙棘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无刺丰沙棘作为富硒载体,选取亚硒酸钠(Na_2SeO_3)溶液为硒源,设置0、5、10、20、50、100、200 mg·L~(-1)7个质量浓度水平处理,于果实膨大期每隔15 d对整个植株进行均匀喷洒,共计喷施6次。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等9种化学检测方法对沙棘果实的硒含量、含水量及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可溶性糖、多糖、总黄酮、果实各部分(果皮、种子、果肉)脂肪含量进行测定,结合显著性差异分析法和权重赋分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当喷施质量浓度>100 mg·L~(-1)时,沙棘树出现硒中毒现象,各项品质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除水分含量以外,随着喷施浓度的不断提高,沙棘果实的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可溶性糖、多糖、总黄酮、果实各部分(果皮、种子、果肉)脂肪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最优处理浓度的果实各项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硒含量提升了10倍。【结论】叶面施硒可有效提高沙棘果实的品质及药用价值,最优施硒质量浓度为20 mg·L~(-1)。

    2021年11期 v.38 1956-1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书讯

  • 《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 猕猴桃》出版

    <正>《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猕猴桃》由国家猕猴桃科技创新联盟编制、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著作由联盟理事长方金豹研究员领衔编著,参编人员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陕西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等7家联盟成员单位的17位专家。全书共分17章,400千字。本书根据"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丛书整体要求,按照"总结过去、分析现状、着眼未来"的基本思路,以猕猴桃产业技术为主线,以应用性研究层面的重要成果和生产实践为主要论述内容,着重对近年来的技术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了归纳总结。

    2021年11期 v.38 1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果品质量与安全

  • 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力缺陷突变体的筛选和侧翼序列分析

    袁洪波;侯珲;周增强;涂洪涛;王丽;

    【目的】从梨树腐烂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鉴定致病缺陷突变体,并分离致病相关基因。【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梨树腐烂病菌,获得504个T-DNA插入转化子,对其中250个转化子的致病力进行筛选。利用TAIL-PCR对致病力显著降低的突变体的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4个转化子(T8、T12、T43和T75)在梨果实和枝条上致病力显著降低。扩增获得T8、T43和T75的T-DNA插入位点的特异侧翼序列,测序后经Blast比对序列结果显示,转化子T8、T43和T75 T-DNA分别插在含MSF结构域的蛋白基因、Zds1基因和假定的谷氨酸合成酶基因。【结论】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梨树腐烂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从中筛选获得4个致病力缺陷的突变体,并分析了致病力缺陷突变体的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为下一步梨树腐烂病菌致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1期 v.38 1966-1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贮藏·加工

  • 4个鲜食核桃品种耐贮藏性比较及核磁共振研究

    唐燕;陈思佚;周自云;吴翠云;马惠玲;杜光源;

    【目的】探究新疆主栽核桃品种的鲜食贮藏潜力及核磁共振(NMR)技术检测核桃品质的可行性。【方法】以新疆的核桃品种温185、新新2号、扎343和陕西的耐贮品种西扶1号为材料,研究了低温(0±0.5℃)贮藏过程中及核仁水量、含油量、酸价、青皮褐变指数及NMR弛豫谱特征的变化,并对核桃果实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核桃的品质随贮藏期的延长而下降,体现在贮藏末期含油量的显著下降(p <0.05)和酸价及褐变指数的显著上升(p <0.05)。核桃仁的T_2弛豫谱特征呈现一小一大的双峰曲线,小峰为水峰而大峰为油峰。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水量与水峰面积、含油量与油峰面积呈极显著相关性(p <0.01)。核磁共振成像(MRI)能很好地区分核桃的组织结构,还能观察青皮皱缩及褐变变化。【结论】4个核桃品种的耐贮性:西扶1号>新新2号、扎343>温185,核磁共振T_2弛豫谱的变化可以表征鲜核桃仁中的水和油脂组分的变化,NMR法可以表征核桃品质。

    2021年11期 v.38 1975-1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8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丁醇对采后哈密瓜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刘彩红;王雅琪;李乾;王雪;古丽丹·塔勒达吾;木合塔尔江·艾海提;冯作山;王静;

    【目的】探究正丁醇(N-butanol)处理对采后哈密瓜果实贮藏期间冷害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西州密25号哈密瓜为试材,选用浓度为1.0%的正丁醇处理液浸泡果实30 min,以清水浸泡30 min作为对照,置于(3±0.5)℃冷库中贮藏,每7 d取样1次,观察记录哈密瓜贮藏期间冷害症状,测定冷害指数及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正丁醇处理能够降低果实贮藏后期冷害指数,缓解冷害症状,显著降低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含量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superoxide anion,O_2~-·)生成(p <0.05);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除21 d)、中期(21~35 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7、14、28、42 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eorbateperoxidase,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除14 d)(p <0.05);并提高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corbate-Glutathione,ASA-GSH)循环底物还原型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和氧化型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ate,DHA)含量(均除14 d)以及7、14、35 d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前期(0~14 d)氧化型谷胱甘肽(L-Glutathione Oxidized,GSSG)含量(p <0.05)。【结论】正丁醇处理通过提高果实抗氧化酶活性以及ASA-GSH循环底物含量,清除过量积累的活性氧自由基,缓解哈密瓜冷害的发生。

    2021年11期 v.38 1984-1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4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专论与综述

  • 荔枝果实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徐晨;罗思玲;张琰;肖新生;蒋黎艳;

    荔枝果实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水果,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样的生物活性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国内外对荔枝果实的研究比较成熟,但研究内容较为分散。随着荔枝产量的增加,对荔枝果实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利用急需加强。对荔枝果实的营养成分(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脂类以及多酚类物质等)和生物活性(抗氧化、抗癌、护肝作用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其在食品、医药与化妆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现状,旨在为荔枝果实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2021年11期 v.38 1995-2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技术与方法

  • 农杆菌介导的杜梨叶片瞬时转化方法的建立

    李刚;宋平丽;王翔;马青翠;张海霞;张玉星;许建锋;亓宝秀;

    【目的】探寻一种由农杆菌介导的杜梨叶片瞬时转化的最佳方法。【方法】以杜梨组织培养的幼嫩叶片为材料,将含有GUS基因的pBI121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和EHA105,设计3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L9(3~3),采用不同农杆菌菌液浓度、不同真空渗入时间,侵染叶片组织细胞,取不同时间共培养后的叶片观察GUS染色情况。【结果】GV3101和EHA105均能高效侵染转化杜梨叶片,使GUS蛋白表达,但其转化效率不同。农杆菌GV3101在菌液OD_(600)为0.8,真空渗入20 min,共培养4 d后,杜梨叶片的转化效率即可达到100%,且叶片坏死率仅为13.09%;EHA105在OD_(600)为0.8,真空渗入30 min,共培养6 d,或菌液OD_(600)为1.0,真空渗入10 min,共培养2 d的条件下转化效率最高,均为83.33%,但是,叶片坏死率分别为27.78%和15.26%,然而在菌液OD_(600)为1.0,真空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4 d后,叶片转化效率为75.79%,但叶片坏死率大大降低,仅为5.00%。【结论】菌株GV3101和EHA105均能高效侵染转化杜梨叶片,最高转化效率分别为100%和83.33%,所以菌株GV3101转化效率高于EHA105。考虑到叶片坏死率,菌株GV3101瞬时转化杜梨叶片的最适条件为:菌液OD_(600)为0.8,真空渗入时间20 min,共培养4 d,转化效率100%,叶片坏死率13.09%;菌株EHA105瞬时转化杜梨叶片的最适条件为:菌液OD_(600)为1.0,真空渗入20 min,共培养4 d,转化效率75.79%,叶片坏死率5.00%。

    2021年11期 v.38 2006-2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质构仪检测桑葚质地品质的方法研究

    王彬彬;李娜;贾漫丽;陈秀灵;范伟;夏爱华;高玉军;李季生;

    【目的】系统研究质构仪不同探头、测试速度、最大感应元、最小感应元、形变量对桑葚质地品质的影响,为建立标准、规范的鉴定桑葚质地品质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黑果期冀桑501(安葚)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质构仪的TPA模式,用P/2、P/5和P/10 3种探头进行对比试验,以选取合适的仪器探头。通过正交试验,设定探头P/5对桑葚进行试验,确定最佳质地特性测定的条件。【结果】P/5型探头最适合分析桑葚的质地品质;桑葚最佳质地特性测定的条件为形变量50%,最大感应元400 N,最小感应元0.3 N,测试速度60 mm·min~(-1)。【结论】初步建立了采用质构仪运用TPA方法鉴定桑葚质地品质的方法,丰富了桑葚质地品质评价的内容。

    2021年11期 v.38 2014-2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4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