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果树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国际果品市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目前中国水果面积和产量均列世界首位,果树产值居中国种植业的第三位,在所有农作物中,增幅位居前列。充足的供给改变
2019年10期 v.36 1253-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金政;毛志泉;丛佩华;吕德国;马锋旺;任小林;束怀瑞;李保华;郭玉蓉;郝玉金;姜远茂;张新忠;杨欣;曹克强;赵政阳;韩振海;霍学喜;魏钦平;
笔者在概述中国苹果资源、规模、区划、研发体系、人才队伍、条件建设、国际交流、流通商贸的基础上,从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果园土壤管理、肥水管理、果实发育与花果管理、病虫防治、果园机械、贮藏加工、耕作栽培制度、市场与经济等11个方面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苹果科学研究的成就,并展望了中国成为世界苹果研究强国的前景。
2019年10期 v.36 1255-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2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郭文武;叶俊丽;邓秀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柑橘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硬件平台、全产业链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力支撑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全面梳理了我国柑橘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了近10年我国柑橘在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栽培模式创新与品质提升、病虫害防控、采后技术与加工、省力化机械研发与应用、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2019年10期 v.36 1264-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4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1 ] |[阅读次数:1 ] - 王文辉;王国平;田路明;李秀根;吕晓兰;张玉星;张江红;曹玉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梨树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有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梨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模式与技术、病虫害防控、采后贮藏与加工、果园机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9年10期 v.36 1273-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1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2 ] - 俞明亮;王力荣;王志强;彭福田;张帆;叶正文;
我国是桃及其多个近缘种的起源中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广泛的资源考察,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种质资源,培育了623个桃品种。依托有关单位建成了郑州、南京、北京3个国家桃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在栽培模式、整形修剪、科学施肥、花果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采后贮藏加工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延长鲜果供应期、丰富果实类型、提升桃果品质提供了保障,支撑了我国桃产业的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关键基因的挖掘定位、育种技术的创新、以及抗性、低需冷量、省工省力、适应机械操作品种等方面展开。通过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栽培技术以及采后技术的研发,为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10期 v.36 1283-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1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0 ] - 段长青;刘崇怀;刘凤之;王忠跃;刘延琳;徐丽明;
葡萄(Vitis spp.)是起源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我国葡萄栽培历史悠久,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学研究的进步为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笔者综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葡萄资源评价利用与育种、葡萄栽培与土肥管理、葡萄病虫害防控、鲜食葡萄贮运保鲜、葡萄酒酿造以及葡萄园机械化管理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历程与进展,以期为未来葡萄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2019年10期 v.36 1292-1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2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1 ] - 孙浩元;张俊环;杨丽;姜凤超;张美玲;王玉柱;
杏是原产中国的特色果树,有关杏的科学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种质资源研究作为基础性工作,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评价鉴定、指纹图谱和核心种质构建方面进展较好;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取得丰富成果,利用远缘杂交、实生选种、芽变、杂交育种等方法,以现代生物技术辅助,培育出大量新品种用于生产;开花生物学和光合生理研究为栽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在肥水高效利用方面进展相对滞后;采后生物学和贮藏保鲜研究工作较为系统深入,但在贮藏过程中如何保持果实的风味,仍然是研究的难题;杏肉和杏仁的加工产品多样,但深加工研究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仍然不足。针对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
2019年10期 v.36 1302-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0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刘威生;章秋平;马小雪;张玉萍;刘家成;张玉君;刘硕;刘宁;徐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李树在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遗传育种研究(包括李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种间亲缘关系、系统关系和物种形成,品种群的形成和演化,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优异资源的筛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李芽分化、开花授粉生物学、光合生理、品质形成、环境胁迫、贮藏、加工技术等研究也做了回顾总结,对李种质资源针对性收集、精细评价、育种方向等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2019年10期 v.36 1320-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段续伟;李明;谭钺;张晓明;王宝刚;闫国华;王晶;潘凤荣;刘庆忠;张开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樱桃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现有樱桃栽培面积约26.67万hm~2,其中甜樱桃23.33万hm~2。在资源育种方面,收集保存种质资源500余份,自主选育甜樱桃新品种40余个,砧木品种10余个。自主培育的品种‘红灯’占我国甜樱桃栽培总面积的40%。开发出自交亲和性与果实颜色等性状基因标记,实际用于育种亲本选配和后代预先选择。绘制甜樱桃的分子遗传图谱,图距0.96 cM,并定位果实大小、糖酸比等QTLs。栽培品种DNA指纹图谱真伪与纯度鉴定工作得到商业应用。在栽培方面,研制推广了无性系砧木绿枝前插技术,研发出高精度无病毒苗木分子鉴定技术,提高了苗木整齐度和苗木质量;试验示范了高纺锤形、超细纺锤形、KGB及UFO等树形,促进了果园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迅速,形成了大连日光温室和临朐高架保温大棚两种栽培模式,栽培面积达1.33万hm~2。在采后方面,研制出MA贮藏病害控制技术等。由于樱桃科研立项困难,除育种领域外,多数领域研究处于生产经验总结阶段,严重滞后于生产发展。
2019年10期 v.36 1339-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1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方金豹;钟彩虹;
中国是猕猴桃属植物的起源中心,猕猴桃属54个种中有52个种为中国特有分布或中心分布。笔者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历程及科研成就;综述了猕猴桃种质资源分布、发掘和生物技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介绍不同时期我国选育的主要猕猴桃品种;简述了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发展,展望了猕猴桃产业及科研发展的方向。
2019年10期 v.36 1352-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1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2 ] |[阅读次数:1 ] - 马庆国;乐佳兴;宋晓波;周晔;裴东;
我国核桃科学研究在过去的70年从零开始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研究平台建设、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理论认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力支撑了我国核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全面梳理了我国核桃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了我国核桃在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培育、栽培关键技术突破、栽培模式创新、病虫害防控、核桃产品加工和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2019年10期 v.36 1360-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1 ] - 刘孟军;王玖瑞;
枣是我国原产特色优势果树和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五果"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枣科研取得长足进步,推动了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枣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简要回顾我国枣生产科研历史基础上,分析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的发展演变,并将其分为恢复发展期(1949—1978年)、加速发展期(1979—1999年)和全面发展期(2000—2019年)三个阶段;综述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在10个方面(组学应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防控、采后处理、营养加工、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进展;进而分析了枣科研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枣科研的12项重点任务,可为今后枣业同行和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2019年10期 v.36 1369-1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7 ] |[阅读次数:1 ] - 罗正荣;张青林;徐莉清;郭大勇;陈文兴;
中国是柿的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和年产量最多的国家。根据果实能否自然脱涩及其性状遗传特点,现有品种分为完全甜柿(pollination constant&non-astringent,简称PCNA或"甜柿")和非完全甜柿(简称non-PCNA)。其中,甜柿可细分为中国甜柿(CPCNA)和日本甜柿(JPCNA);非完全甜柿又可细分为不完全甜柿(PVNA)、不完全涩柿(PVA)和完全涩柿(PCA)。笔者以我国柿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所涉及的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为线索,以科学论文、专著、科研项目及其奖励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数据为基础,试图对柿科学技术70年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进行归纳和总结。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柿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基本摸清柿种质资源"家底",建立了柿品种遗传改良技术体系,并在中国甜柿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等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未来我国柿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1)持续加大对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以稳定规模适当的产业技术研发团队;(2)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引进和培植市场主体,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组建"产业共同体",以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减少市场风险,尤其是避免让农户直接面临销售市场(;3)大力研发与示范果实规模化脱涩保脆技术体系,以提高占主体地位的涩柿产业的经济效益;(4)加大对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高产品附加值(;5)将传统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将引进技术进行适用性改造,吸收和消化其他果树先进的产业化技术,集成和组装轻简化、标准化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2019年10期 v.36 1382-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陈利娜;敬丹;唐丽颖;曹尚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石榴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规模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栽培面积已超越世界石榴原产地伊朗,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石榴产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笔者回顾了中国石榴研究7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石榴在资源鉴定、遗传育种、栽培土肥、病虫防治、贮藏加工和机械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国石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中国石榴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业界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2019年10期 v.36 1389-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1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陈厚彬;欧良喜;李建国;苏钻贤;杨胜男;吴振先;胡卓炎;
荔枝是典型亚热带果树,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2018年荔枝面积为551 746 hm~2,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增长了82.7倍,产量约3 028 100 t,增长了175.4倍,且产期从4月下旬到9月底共达5个月。几代科技人员为之作出了巨大努力。已建立国家(广州)荔枝果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荔枝种质400多份,培育新品种38个,优异品种通过区域性试验得到推广应用。近十年来创制了杂交苗数十万株。1980年代研发了螺旋环剥控梢、促花和保果技术,初步克服了荔枝适龄树不开花结果问题;近年则在主要性状分子鉴定、成花与坐果生物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病虫害、贮藏保鲜、加工和机械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尤其是明确提出了荔枝花芽分化"阶段性划分"和具假种皮果实发育"球皮对球胆效应"的假说,为花果发育调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基本解决"成花难和坐果难"问题。已明确,荔枝果皮中大量存在的漆酶,是一种定位于液泡的酚氧化酶,可催化果皮中的表儿茶素与其低聚物花色素苷等氧化聚合形成褐色产物,从而引起果皮褐变。荔枝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作物,目前有岗站专家29名,团队成员120多人,覆盖示范县55个,带动技术推广骨干165人。展望未来,要重点加快种业科技创新、优质丰产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创新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19年10期 v.36 1399-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9K] [下载次数:1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郑少泉;曾黎辉;张积森;林河通;邓朝军;庄伊美;
新中国成立70 a(年)以来,我国龙眼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龙眼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采后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领跑国际同类研究。建立了国际上资源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级龙眼种质资源圃,杂交育种培育出有不同香气、留树保鲜期长、成熟期配套、优质丰产等优异性状的适宜轻简化栽培的系列新品种;利用新育成的不同熟期龙眼品种,结合催花技术和生态差异选择,在我国实现龙眼鲜果的周年供应;研发出了龙眼安全保鲜物流新技术;先后构建了龙眼的基因组草图和精细参考基因组图谱,促进龙眼基础研究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时代。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龙眼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创新。
2019年10期 v.36 1414-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9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林顺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枇杷科技和生产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0月到1978前后的第一阶段、1978至世纪转换的2000年左右为第二阶段和2000年至现在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了枇杷生物学特性观察等基础性工作、育苗技术的改进和实生选种、种质资源调查。第二阶段以全国枇杷科研协作组的活动为主要特征,在福州建立了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开展全国性的品种资源搜集保存,撰写出版《中国果树志·枇杷卷》;多种育种技术并举;获得中国的第一个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早钟6号’。第三阶段以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的活动为主要特征,开始全面开展国际合作,种质交换、国际育种合作、参加并举办国际会议;执行农业行业枇杷科技专项中取得多项科技成果:福建果树所和浙江大学分别牵头的"枇杷系列品种选育与区域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和"杨梅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本阶段乃至建国后的主要科技成果汇编于《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系列丛书·枇杷》中。
2019年10期 v.36 1421-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谢江辉;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香蕉产业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历程。系统阐述我国在香蕉引种、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栽培与施肥、机械化采摘及采后与保鲜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并就未来香蕉产业和科技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向,提出了意见建议。
2019年10期 v.36 1429-1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1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张运涛;雷家军;赵密珍;张艳璇;王桂霞;钟传飞;常琳琳;宁志怨;孙瑞;王宝刚;李睿;董静;孙健;高用顺;张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莓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草莓面积达173 333hm~2,总产量500万t,其中冷凉地区四季草莓面积达5 000 hm~2。共选育品种112个。在野生资源评价,冷凉地区育苗,穴盘苗生产,夜冷育苗,绿色防控技术,贮藏和加工研究方面发展迅速。草莓香气和色泽等品质形成机制和基因组学及抗性分子标记的研究为培育多样化的品种奠定了基础。草莓的观光采摘成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大亮点,草莓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9年10期 v.36 1441-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1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