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璐璐;毛运芝;冉慧;周利;刘世尧;
【目的】研究宽皮柑橘果皮精油组分及含量的差异性,为宽皮柑橘亲缘关系鉴定提供更多依据。【方法】以相同生境下不同宽皮柑橘原种成熟果实果皮为材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温州蜜柑(C.unshiu)、‘新生系3号椪柑’(C.reticulata)、‘莽山野柑’(C.mangshanensis)、蕉柑(C.tankan)和红橘(C.tangerina)果皮精油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和鉴定其挥发性成分,采用SPSS 19.0对不同物种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规律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宽皮柑橘果皮精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蕉柑最高(1.56%),‘新生系3号椪柑’最低(0.77%)。在6种宽皮柑橘原种果皮精油中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29种、醇类11种、醛类8种、酯类3种、酮类1种、醚类1种、酚类2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种柑橘品种可分为3类,第1类为温州蜜柑、蕉柑和‘南丰蜜橘’,属于柠檬烯型;第2类为‘新生系3号椪柑’和红橘,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型;第3类为‘莽山野柑’,为柠檬烯/β-月桂烯型。【结论】从6种宽皮柑橘原种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规律可知,温州蜜柑和‘南丰蜜橘’亲缘关系较近,蕉柑次之,3者聚为一类;‘新生系3号椪柑’和红橘作为古老栽培品种资源亲缘关系较近;‘莽山野柑’作为野生宽皮柑橘资源,单独聚为一类。
2018年04期 v.35 412-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马小川;卢晓鹏;张子木;熊江;潘斌;刘恋;李泽航;唐超兰;谢深喜;
【目的】探究湖南省不同纬度的温州蜜柑园土壤养分含量、叶片营养及果实营养与品质状况,为果园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2016年,连续6 a(年)对湖南省3个地区147个温州蜜柑园的土壤养分含量、叶片营养和果实营养与品质进行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索土壤养分、叶片养分与果实品质3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不同纬度的温州蜜柑园土壤养分存在的问题。【结果】湘北、湘中、湘南3个地区的供试果园土壤p H适宜比例仅为8.3%~19.0%;3个地区有机质含量总体适宜,多数果园土壤有效铁、锰、铜、锌、钙、钼、镁含量适宜或过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偏低,土壤有效硼含量严重缺乏。湖南省不同纬度温州蜜柑园叶片磷、硼略微缺乏,氮、钾、锌不足,钙、镁、钼严重缺乏,铁、锰过量。3个地区的温州蜜柑果实钾含量与纬度的回归方程为y=-0.024x+1.231,纬度与其他果实品质则无明显差异。纬度对土壤、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土壤速效钾、速效锰含量从北到南依次递减;叶片铁、镁含量从北向南逐渐降低,而钾、锰、硼、钼含量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果实中钾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北往南依次增加。运用相关分析发现,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土壤因素为有机质、速效锌、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硼。【结论】改善各地区土壤p H,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含量是湖南温州蜜柑果园今后土壤管理的重点。
2018年04期 v.35 423-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王玲;尹克林;
【目的】明确‘达赛莱克特’草莓果实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特征,揭示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香气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水培‘达赛莱克特’草莓绿果期、白果期、转色期、粉果期、全红期5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验材料,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EM)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检测各样品中香气组分。【结果】从‘达赛莱克特’草莓中共检测出70种物质,主要成分为醛类、酮类、酯类和萜烯类。其中绿果期和白果期以醛类为主,转色期出现少量的酯类,粉果期以酯类和醇类为主,全红期酯类和醇类较粉果期多。【结论】基于香气阈值,共鉴别出‘达赛莱克特’草莓特征香气17种,其中己酸乙酯、(E)-2-己烯醛、丁酸乙酯、γ-癸内酯、DMMF、D-柠檬烯、β-金合欢烯等的贡献较大。
2018年04期 v.35 43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陈虹;潘存德;赵明明;方淼;杨丽;尚刘群;
【目的】从核桃生殖生物学角度出发,研究雌花状态和不同授粉方式对新疆早实核桃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旨在了解核桃授粉受精过程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提高核桃坐果率及果实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核桃品种选育、品种改良以及生殖隔离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乌什县主栽核桃品种‘新新2号’(Juglans regia‘Xinxin 2’)为试材,运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核桃雌花状态附着花粉的能力和不同授粉方式(自然授粉、人工辅助自花授粉、人工辅助异花授粉)下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及花柱中花粉管的生长状况。【结果】(1)各时期雌花柱头附着花粉数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显花期和始花期柱头不具备附着花粉的能力,V字期柱头附着花粉的数量明显低于小八字期、大八期字和翻卷期。小八字期和翻卷期的花粉附着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花粉萌发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核桃不同授粉方式下,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时间格局、花粉管生长延伸完成受精的时间格局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花粉在柱头上8~36 h完成萌发,其中人工辅助异花授粉所需时间最短(8 h),自然授粉所需时间最长(36h)。授粉后36 h,各授粉方式之间花粉萌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核桃花粉从萌发到完成受精至少需要10 d,其中人工辅助异花授粉所需时间最短。在授粉受精过程中,花粉管从柱头穿过引导组织所需时间最长,为76~108 h。授粉后240 h,人工辅助异花授粉花粉管长度占花柱长度的比例极显著高于人工辅助自花授粉(P<0.01),与自然授粉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桃大八字期柱头的花粉附着力最强,且可授性最强,为核桃最佳授粉期。人工辅助异花授粉比自然授粉、人工辅助自花授粉先形成受精核。
2018年04期 v.35 442-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徐小军;王瑞;张桂兰;胡建斌;许彦宾;
【目的】探明连作对设施甜瓜的影响。【方法】以在连作0、1、3、5、7、10 a(年)土壤中种植的‘豫甜香’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生长、光合作用及果实产量、品质等。【结果】植株长势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弱,且根部发育受阻。植株净光合速率、叶绿素总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但叶绿素a/b比值升高。伸蔓期叶片、蔓和根中的全氮(N)含量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花期和坐果期则增加。连作条件下磷(P)基本稳定。全钾(K)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长年连作条件下果实的总酸含量明显升高,而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则降低。【结论】设施甜瓜种植3~5 a时出现连作障碍问题。长期连作不利于甜瓜生长,使根发育受阻,不利于光合作用及根部等养分的吸收积累,使果实产量下降、口感变差。因此,设施甜瓜最好不要连作超过5 a。
2018年04期 v.35 449-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王美玉;冀志蕊;王娜;迟福梅;周宗山;张俊祥;
【目的】了解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苯并咪唑类、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和咪唑类杀菌剂敏感性的现状,旨为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以及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抗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于我国苹果主产区的117个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并对随机抽测的28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进行序列分析。【结果】117个供试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频率为100%,均为高水平抗性菌株(HR)。随机抽测24个菌株的β-tubulin基因,其中23个菌株的β-tubulin蛋白第198位氨基酸从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另外1个菌株ZG4-7的第200位氨基酸从苯丙氨酸(Phe)突变成酪氨酸(Tyr)。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_(50)值(ρ,后同)为0~0.843 0 mg·L~(-1),平均EC_(50)值为0.155 5 mg·L~(-1),75.21%的菌株对戊唑醇表现出低水平抗药性,设置质量浓度为5 mg·L~(-1)时,对供试群体的平均抑制率为92.72%。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供试群体对咪鲜胺的敏感性较强,平均EC_(50)值为0.011 9 mg·L~(-1),设置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咪鲜胺对供试群体的平均抑制率为95.02%。【结论】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表现出高抗性;对DMIs类杀菌剂戊唑醇表现出低水平抗性,但已产生高水平抗性菌株;对咪唑类药剂咪鲜胺敏感性较强。
2018年04期 v.35 458-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覃丽萍;余功明;张艳;莫贱友;苏琴;谢玲;农倩;陈艳露;
【目的】利用多基因手段结合形态学特征重新确定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并统计分析各种类病菌的分布,了解广西杧果炭疽病菌的种类和优势群体,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杧果炭疽菌及其病害的诊断、防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南宁市、钦州市等杧果产地采集杧果不同部位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对所得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证明为杧果炭疽病菌。对病菌的ITS和ACT、GPDH、TUB2、CAL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各基因序列按ITS、GPDH、ACT、TUB2、CAL的顺序相连接形成复合序列,采用MEGA 6.06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分类地位,并统计各种类病菌的总分离率及其在不同地区、植株不同部位的分离率。【结果】获得50株杧果炭疽病菌菌株,分别属于3个种:Colletotrichum 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其中36株为C.asianum、12株为C.fructicola、2株为C.siamense。C.asianum、C.fructicola、C.siamense的总分离率分别为72%、24%、4%;C.asianum在所有检测地区、植株部位均能分离到,且分离率均最高,超过57.1%;C.fructicola能从所有检测地区、枝条以外的植株部位分离到,其中花梗上的分离率最高,为42.9%;C.siamense仅从百色市的果实上分离到,分离率为13.3%。【结论】广西杧果炭疽病菌主要有C.asianum、C.fructicola和C.siamense 3个种,均属于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其中C.asianum为优势种,C.fructicola是我国杧果炭疽病菌的新记录种;病菌的种类与地理来源、侵染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2018年04期 v.35 469-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3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郭丹丹;钟云鹏;方金豹;许世杰;齐秀娟;
开花之前,大多数雌雄异株植物的雌株和雄株形态差异很不明显,且雌雄异株植物的童期大多很长,从发芽到开花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不同性别植株所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应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于雌雄异株植物的早期性别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早期的性别鉴定方法大多是从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理学方面入手,其鉴定结果和准确性都具有一定的局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利用分子标记方法进行早期性别鉴定的研究越来越多,同时分子标记方法也帮助人们获得了更加快速和准确的结果。迄今已有多种植物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被成功开发,亦有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基因被成功定位。笔者主要综述了几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方法在雌雄异株植物性别鉴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2018年04期 v.35 49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弋;董晨;魏永赞;郑雪文;李伟才;
赤霉素(gibberellins,GA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如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茎和根的生长及开花等过程。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逐步解析了GA在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2017年以来,科学家在GA受体GID1的降解机制、DELLA新互作蛋白的鉴定以及O-fucosyltransferase修饰对GA信号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均有重要发现,这些新成果大大扩展了人们对GA信号调控机制的认知。GA在果树育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16世纪育种家就在葡萄中成功利用GA信号途径阻遏蛋白DELLA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实现矮化育种,提高产量。近年来,又在多种果树中发现了GA途径基因突变造成的矮化材料。GA突变体在果树育种中的利用已证明,人为调控GA信号是实现果树高产稳产的有效方法。鉴于GA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果树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对GA信号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系统介绍,为将来在果树中更高效、更广泛地利用GA途径基因、提高果树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2018年04期 v.35 500-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 韩飞;李大卫;张琼;刘小莉;姜正旺;张鹏;钟彩虹;
‘磨山雄2号’是从中华猕猴桃实生选育而成的特早花雄性新品种。该品种树势中等,萌芽率80%以上,花枝率100%,成花容易。花为聚伞花序,白色,花量大,花冠直径34 mm,花瓣6~7片,花丝数约43枚,花粉量大,花粉萌发率76%~84%。花期早,在武汉4月上中旬开花,花期12~14 d,能与早花雌性品种‘红阳’‘东红’‘红华’‘金玉’‘金农’‘川猕3号’‘丰悦’等花期相遇。尤其对二倍体红心系列品种授粉能促进果实品质改善,红色加深,可作为早花红心品种的专用授粉树。
2018年04期 v.35 512-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任惠;方位宽;王小媚;黄章保;董龙;刘业强;苏伟强;黄辉晔;
‘大果甜杨桃6号’是由‘大果甜杨桃1号’实生繁育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枝条开张,小枝多而密,柔软下垂,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小叶数目多为9~11片;小叶长椭圆形,叶尖急尖,叶身不对称,叶色绿;果实长卵形,平均单果质量202 g,最大单果质量490 g;果皮薄而光滑,具蜡质,果尖钝,未成熟果实青绿色,成熟果实黄色;果肉浅黄色至黄色,果肉质细爽脆,味甜酸,口感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ω,后同)8.0%~11.5%,可溶性糖含量7.68%,总酸含量0.225%。花为总状花序,果实生育期70~110 d。在桂南地区1 a(年)有3~4次花期和果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果实成熟;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开花,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成熟;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开花,约到翌年1月上旬至2月下旬成熟;较抗赤斑病;25℃条件下可贮藏16 d。适合桂南地区栽培,定植第1年即可开花结果,易早期丰产。该品种适宜栽植在避风向阳、有灌溉条件的山麓地带或丘陵平地。2016年8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8年04期 v.35 516-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