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梦杰;王晨;吴伟民;王洁;汤崴;张文颖;朱旭东;贾海锋;沈文彪;房经贵;
【目的】了解17个MADS-box转录因子成员在葡萄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Plantcare软件分析了葡萄类型转录因子的启动子元件,预测其与果实发育、成熟过程相关的潜在作用;以二倍体欧亚种葡萄品种‘魏可’为试材,采用qRT-PCR技术分析了17个MADS-box成员在葡萄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8个重要时期的时空表达模式,初步鉴定参与葡萄果实发育成熟调控的重要成员;果实转色前7 d通过ABA、NAA处理进一步验证其在葡萄果实发育与成熟中的作用。【结果】MADS-box成员的启动子均含有与果实发育、成熟相关的motif作用元件,且其含有的元件个数存在差异,表明其可能在调控葡萄果实发育与成熟过程中功能存在冗余,同时各自的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qRT-PCR分析显示,所有成员均在葡萄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表达,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差异表达;其中,VvAG和Vv FBP24在果实硬核期高表达,而在果实转色和成熟中几乎不表达,表明其可能参与果实生长发育的正调控;而VvMADS1、VvMADS9、VvSVP-like1和Vv AP3只在果实转色与成熟过程中高表达,说明它们可能促进了果实的转色与成熟;ABA在果实转色特定时期上调了MADS-box家族6个成员的表达,而NAA下调其表达;另一方面,NAA上调了MADS-box家族8个成员的表达,相反ABA下调其表达,表明这些成员可能响应ABA/NAA调控葡萄果实发育与成熟过程。【结论】葡萄转录因子MADS-box的17个成员均参与了果实发育过程的调控。其中,6个成员可能参与了葡萄果实的成熟过程的正调控,而另外8个成员可能促进了葡萄果实的生长发育从而抑制了果实的转色与成熟过程。
2017年12期 v.34 1497-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玉阔;方金豹;林苗苗;李志;孙世航;齐秀娟;
【目的】探讨套袋对红肉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花色苷合成关键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解析光照对花色苷合成分子机制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以全红型软枣猕猴桃‘天源红’为试材并对其进行套袋处理,在RNA-seq的基础上,筛选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些候选基因在‘天源红’盛花后7个时期的果肉样品中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根据荧光定量结果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关键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关键候选基因在‘天源红’不同处理、不同时期、不同果实部位中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对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和花色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个候选基因在盛花后7个时期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且各自的表达规律不尽相同。在果肉颜色明显变为红色的盛花后110 d,F3H、LDOX和F3GT的表达量较其他时期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DOX和F3GT分别聚为一类,且与其他的基因明显分开。LDOX在处理1和处理2的果肉以及处理3的果心中的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F3GT在处理1的果肉和处理3的果心中的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结论】LDOX和F3GT可能是‘天源红’果实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结构基因。套袋抑制LDOX在‘天源红’外果皮、果肉中的表达,而一直套袋促进其在果心中的表达。套袋抑制了F3GT在果肉中的表达,而对果心中F3GT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2017年12期 v.34 1509-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焦小利;杨卉芯;宋晓斌;
【目的】了解细交链孢菌侵染枣果实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白熟期‘蜂蜜罐’枣的果实为材料,人工接种细交链孢菌,分别在接种0.5、1、2、3和4 d后取样,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了病原菌诱导的差异表达的c DNA消减文库。【结果】PCR鉴定随机挑取的阳性克隆,显示插入片段大小为200~900 bp。随机挑选2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利用BLASTx在Gen Bank Nr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共获得118个Unigenes。对这些ESTs进行功能分类发现细交链孢菌侵染下诱导表达基因涉及植物细胞内的多种代谢和应答过程,其中包括抗病/防御类、信号传导途径类、新陈代谢类、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类及细胞结构的组成等,尤其以抗病/防御类基因所占比例最大(27.17%)。【结论】通过SSH研究了缩果病病原侵染果实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到一些与枣缩果病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及今后筛选防治枣缩果病提供理论基础。
2017年12期 v.34 1520-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聂琼;文晓鹏;
【目的】了解火龙果离体快繁体细胞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并揭示变异系间的遗传关系。【方法】以单粒种子萌发的丛芽扩繁第1代和第4代再生幼苗为材料,分析繁殖系数及棱的形态变化,并采用ISSR、SRAP和IRAP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繁殖系数为14.9。快繁第4代试管苗中有3棱、4棱等6种形态学变异,其中5棱丛芽最多(50.54%),8棱丛芽最少(1%左右);3棱和4棱丛芽在RNA水平上(SRAP标记)表现出差异。24条ISSR引物、11对SRAP引物和17条IRAP引物在70个样品中共产生40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9条。扩繁第1代植株未发生DNA水平的变异,第4代植株的DNA条带出现了增加或缺失现象,植株变异频率为24.2%。16株变异株与原始植株(种子萌发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7。在相似系数为0.90时,可将16个变异株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包括原始植株和12个变异株,第Ⅳ类与原始植株的差异最大,是GA3缺陷型矮化突变体。采用IRAP、SRAP、ISSR标记检测出的变异植株数量及多态性位点均存在差异。【结论】建立的火龙果快繁体系的繁殖系数为14.9,随快繁次数的增加,繁殖系数、生长势及遗传稳定性有下降的趋势。快繁第4代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为24.2%,主要表现在DNA水平和棱茎形态上的变化。获得的16个变异株与原始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7,被分为4类,第Ⅳ类是GA3缺陷型矮化突变体。3棱和4棱丛芽差异可能是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新开发的IRAP标记是检测火龙果无性系变异的有效手段。
2017年12期 v.34 1527-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薛进军;田自武;崔美香;刘贵巧;刘子英;赵志军;杨青琴;马幸幸;
【目的】通过铁肥管道输液滴干,探索防止苹果缺铁失绿症和提高果实铁含量的途径。【方法】将Fe-N通过管道、滴头直接插入苹果树干,测定不同器官的全铁、活性铁含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百叶重、百叶厚、叶绿素荧光、SPAD与活性铁的相关性。【结果】16.4×10-3mol·L-1N-Fe处理的叶片SPAD值(57.43)、百叶重(66.57 g)、百叶厚(5.90 cm)、全铁(788.9 mg·kg-1)及活性铁(526.5 mg·kg-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光能转化率和不同器官的活性铁含量也以16.4×10-3mol·L-1处理最高,所有铁处理果实中的铁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叶片SPAD值与活性铁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99)。【结论】铁肥管道输液滴干可以防止苹果缺铁失绿症,并显著提高果实铁含量,提高叶片光合性能,可以通过SPAD值折算叶片活性铁含量。
2017年12期 v.34 1537-1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玉良;宗宇;宋建坤;李鼎立;王新慧;王然;
【目的】研究不同梨砧木实生苗新梢生长动态与生长期内叶片、新梢(去叶)及根中矿质营养含量的变化,以明确不同梨砧木实生苗在矿质元素含量及生长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以白梨中的‘莱阳小香水’(Pyrus bretschnederi,‘Laiyangxiaoxiangshui’)、山梨(P.ussuriensis,Shanli)、湖北棠梨(P.betulaefolia,Hubeitangli)和河北杜梨(P.betulaefolia,Hebeiduli)2 a生实生苗为试材,测定了生长期内叶片、新梢(去叶)及根中矿质元素含量和新梢生长量变化。【结果】‘莱阳小香水’与山梨的新梢生长变化趋势相似,2种杜梨的相似。‘莱阳小香水’与山梨的新梢在6月初停止生长,而2种杜梨在8月初停止生长。新梢长度依次为河北杜梨>湖北棠梨>‘莱阳小香水’>山梨。‘莱阳小香水’主干顶部新梢至8月初停止生长,其株高与河北杜梨相似。叶片中N和K含量以河北杜梨最高,山梨含量最低;叶片和新梢中P的含量在不同梨中相似,根中的略有差异;叶片和新梢中Ca的含量以山梨最高;叶片中Mg的含量以河北杜梨最低。根中除K和Mg外,山梨中其他矿质元素在测定终点值均高于其他实生苗。【结论】2种杜梨新梢生长量明显大于‘莱阳小香水’和山梨,山梨的主干停止生长早,高度明显低于其他3种梨。不同梨实生苗矿质元素含量差异较大,而来源不同的2种杜梨叶片和新梢中N、P、K、Ca、Mg、Fe、Cu、Mn和Zn元素含量相似,变化趋势相同。
2017年12期 v.34 1545-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3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邵建辉;马春花;祖艳群;李元;
【目的】研究植物诱抗剂BTH对葡萄果实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着色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红地球’葡萄植株为试材,在葡萄果实转色初期对果穗喷施30~120 mg·L-1的BTH溶液,定期采样测定葡萄果实的形态、色度、花色素苷和糖酸累积等品质特征的变化。【结果】BTH处理‘红地球’葡萄果实的颜色指数CIRG和总花色素苷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处理效果依次为60 mg·L-1>120 mg·L-1>30 mg·L-1;参与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PAL、CHS1、CHS2、CHI1、CHI2、F3’H、F3H1、F3H2、DFR、LDOX、UFGT-2和Vvmyby A1等基因和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表明BTH诱导葡萄花色素苷含量的增加与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有关;F3’5’H基因显著下调表达,且花色素苷单体主要以F3’H支路产物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y)和芍药素-3-O-葡萄糖苷(Pn)为主,F3’5’H支路产物锦葵素-3-O-葡萄糖苷(Mv)、矮牵牛素-3-O-葡萄糖苷(Pt)和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Dp)含量极少,据此推测BTH处理‘红地球’葡萄可能主要通过F3’H支路合成花色素苷。BTH处理使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下降,固酸比(SSC/TA)显著提高;60 mg·L-1BTH处理还对提高葡萄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有显著效果;除120mg·L-1BTH处理导致葡萄果实横径变小外,其他浓度处理对葡萄果实形态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红地球’葡萄转色初期喷施一定浓度的BTH溶液可显著促进避雨栽培条件下葡萄的着色和转熟,并提高果实品质,且以60 mg·L-1BTH处理效果最好。
2017年12期 v.34 15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1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付亚群;高媛;孟楠;潘秋红;
【目的】针对我国东部葡萄酒产区在酿酒葡萄成熟期降雨过多导致香气品质下降的问题,探究避雨栽培对‘赤霞珠’葡萄果实绿叶挥发性组分及其衍生酯类积累的影响,以期为该项措施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和2013年采自北京密云地区张裕爱斐堡酒庄葡萄园的‘赤霞珠’(Vitis vinifera‘Cabern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比较避雨栽培和露地模式下果实成熟过程中绿叶挥发性组分积累规律的异同。【结果】避雨栽培下葡萄果实周围的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下降约20%,紫外辐射下降约40%。在2012年避雨栽培的成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升高,而在2013年2种栽培模式生产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综合2 a(年)数据,避雨栽培降低了成熟果实有"青草"气味的游离态脂肪醇、反式-2-己烯醛和反式-2-己烯酸的含量,而提高了结合态反式-2-己烯醇、己醇和反式-3-己烯醇等、以及游离态和结合态己醛和己酸的含量。此外,避雨栽培也显著增加果实中有"果香"气味的游离态和结合态酯类化合物含量,如乙酸己酯、辛酸乙酯和顺式-乙酸-3-己烯酯等。相对于2013年,避雨栽培的这些影响在降雨量相对较多的2012年更为显著。【结论】避雨栽培可以减弱葡萄的绿叶气味,提升果实和葡萄酒潜在果香品质,尤其在降雨相对较多的年份,可有效地缓解果实品质的下降。
2017年12期 v.34 1566-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侯思皓;边媛;牛辉陵;李新岗;
【目的】探索不同品种枣和酸枣果实同化物卸载途径差异及其糖分积累特点。【方法】以陕北制干枣品种‘木枣’、兼用品种‘狗头枣’‘邢台酸枣’和‘清涧酸枣’为试验材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果实韧皮部卸载区细胞超微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不同发育时期枣果实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结果】‘木枣’‘狗头枣’‘邢台酸枣’和‘清涧酸枣’果实鲜质量生长为双"S"型曲线,果实生长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木枣’‘狗头枣’‘邢台酸枣’和‘清涧酸枣’果实不同发育阶段韧皮部筛管伴胞复合体与周围薄壁细胞间胞间连丝密度差异显著,‘木枣’‘狗头枣’中期胞间连丝丰富,胞间连丝密度明显高于前期和后期;‘邢台酸枣’前、中期有少量的胞间连丝,后期几乎观察不到胞间连丝;‘清涧酸枣’后期仅有少量胞间连丝,前、中期几乎观察不到胞间连丝。‘木枣’‘狗头枣’果实发育前期和中期主要积累果糖和葡萄糖,后期主要积累蔗糖。这与酸枣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糖积累不明显形成鲜明对比。【结论】不同品种枣果实同化物卸载途径一致,均经历前期质外体途径,中期以共质体途径为主,后期又转换为质外体卸载途径;而酸枣果实虽然存在少量胞间连丝,但总体以质外体运输途径为主。栽培枣的糖含量显著高于酸枣,共质体的运输方式对糖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12期 v.34 1580-1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成世杰;范昆;张彬彬;张凯伦;付丽;夏晓明;
【目的】检测我国主要苹果产区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克菌丹和代森联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我国6个省份的106株苹果轮纹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系数法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分别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比较了不同省份苹果轮纹病菌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甲基硫菌灵对苹果轮纹病菌的EC50值介于0.814 5~10.700 8 mg·L~(-1),平均为(3.357 9±0.160 7)mg·L~(-1),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甲基硫菌灵仍然较为敏感。克菌丹的EC50值介于1.672 2~38.487 3 mg·L~(-1),呈不连续单峰曲线,有敏感性下降的菌株XY7(采自河南信阳,EC50为38.487 3 mg·L~(-1))出现。剔除该菌株后,剩余105个菌株对克菌丹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偏正态分布,EC50平均值为(10.268 1±0.460 0)mg·L~(-1),可建立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克菌丹的敏感基线。代森联的EC50值介于1.276 3~32.132 4 mg·L~(-1),平均为(15.511 9±0.710 7)mg·L~(-1),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可建立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代森联的敏感基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和代森联、克菌丹和代森联之间的敏感性不存在相关性,但甲基硫菌灵和克菌丹的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省份苹果轮纹病菌对同一种杀菌剂的EC50平均值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克菌丹和代森联的敏感性水平相对较高,并建立了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克菌丹和代森联的敏感基线。
2017年12期 v.34 1590-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邢树文;李云;李金林;张银珊;
【目的】分析种植年限对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探明不同种植年限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与营养类群分布差异的成因。【方法】五点采样法采取土样,浅盘法分离提取线虫,运用生态学指数和主分量分析的P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数据。【结果】(1)小树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的个体密度、属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大树龄蕉柑样地(P<0.05)。(2)PCA排序分析表明,食真菌线虫和大多数食细菌、捕食性/杂食性线虫主要分布在小树龄蕉柑样地,植食性线虫主要分布在大树龄蕉柑样地。(3)相关性分析表明,蕉柑种植年限与土壤环境因子、线虫总密度、线虫属数、生态学指数及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捕食/杂食性线虫密度呈极显著或者显著负相关,与植食性线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4)大树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的PPI值和PPI/MI指数显著高于小树龄蕉柑样地(P<0.05)。WI和NCR指数表明,小树龄蕉柑样地土壤健康程度优于种植年限长的大树龄蕉柑样地,小树龄蕉柑样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途径以细菌为主。【结论】果树种植年限的延长会改变土壤的养分与结构,从而降低蕉柑根际土壤线虫密度和群落的多样性,对蕉柑根际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的结构及分布产生趋向性影响。
2017年12期 v.34 1599-1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8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磊;闫爱玲;张国军;王慧玲;王晓玥;李峰;任建成;徐海英;
‘瑞都科美’是从‘意大利’בMuscat Louis’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玫瑰香味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单穗质量502.5 g,平均单粒质量7.2 g,果粒椭圆形或卵圆形,含种子2~3粒,果皮黄绿色,具有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7.20%,可滴定酸含量为0.50%。连年结果能力强,在北京地区8月下旬成熟。
2017年12期 v.34 1624-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学英;骆军;叶正文;徐芳杰;施春晖;王晓庆;杜纪红;
‘火炬’枇杷是由‘白玉’ב田中’杂交选育出的中熟枇杷新品种。果实椭圆形,果皮橙红色,果面光滑,果肉橙黄色,肉质细软,风味甜酸,平均单果质量60 g,最大单果质量96 g,果形指数1.02,每果实含种子1~5粒,可食率69%。蔗糖含量48.9 mg·g~(-1),葡萄糖含量35.9 mg·g~(-1),果糖含量46.9 mg·g~(-1),苹果酸含量5.3 mg·g~(-1)。果实生育期180 d左右,在上海地区6月初成熟,单穗花朵数量平均86朵。成枝力较强。第3年开花结果,丰产稳产。
2017年12期 v.34 1628-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