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怀宇;刘国成;吕德国;秦嗣军;
以‘寒富’苹果花芽为试材,研究顶花芽和腋花芽呼吸代谢途径对低温(-25℃、-30℃、-35℃和-40℃)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顶花芽和腋花芽总呼吸速率(Vt)的低谷均出现在-30℃,2者Vt的高峰出现在-25℃和-35℃。低温下,腋花芽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EMP-TCA)活性在-30℃之前对Vt起主导作用;-30℃后,磷酸戊糖途径(PPP)的活性逐渐增强并明显影响Vt。顶花芽的EMP-TCA活性在-25℃之后对Vt起主导作用,PPP的活性在-25℃之后逐渐减弱。腋花芽细胞色素途径(CP)的变化趋势与其Vt相似,并与其交替途径(AP)互补;顶花芽CP的变化趋势只在-30℃之前与其Vt相似,在-35℃之前与其AP具有一定互补关系。由此认为,-30℃是2类花芽呼吸代谢途径低温适应性的转折点,-30℃之后腋花芽呼吸代谢保持较高活性应是低温适应性强于顶花芽的生理基础之一。
2012年03期 v.29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义民;同延安;路永莉;马海洋;
对连续8 a施用氮磷钾肥的黄土高原地区‘红富士’苹果园的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对苹果产量与土壤养分累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苹果产量,增产率为12.8%~128.3%,增产率随施肥年限增加有增加趋势。NPK处理增加了果园土壤的有效氮、磷、钾含量,其累积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差异较大。与对照(CK)相比较,NPK处理使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的速效氮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24.9 mg·L-1、36.9 mg·L-1和49.7 mg·L-1,速效磷增加了20.1 mg·L-1,12.6 mg·L-1和4.3 mg·L-1,速效钾增加了50.9 mg·L-1、61.8 mg·L-1和31.2 mg·L-1。这表明长期施肥下,果园土壤中速效氮的累积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速效磷的累积量随土层深度减少,速效钾累积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20~40cm土层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与当年的苹果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上一年度苹果产量的相关性较差。
2012年03期 v.29 3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陈子敏;陈俊伟;徐红霞;徐阳;杨荣羲;谢鸣;
以‘上野’温州蜜柑为试材,研究了加温促成栽培柑橘果实成熟期间着色变化与糖、酸积累特性及加温起始时间对柑橘物候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13日加温可使柑橘1月开花,6月下旬成熟,比露地栽培成熟期提早4个月以上;加温延迟,物候期相应推迟。加温促成栽培柑橘果实的色差值随果实成熟而上升,但成熟时色差a*和b*值都比露地成熟果实低。促成栽培柑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含量随果实成熟而上升,可滴定酸与有机酸含量随果实成熟而下降。促成栽培的柑橘果实以积累果糖为主,其次为葡萄糖,蔗糖含量最低,不到总糖含量的1/3。加温促成栽培柑橘着色不良与糖分构成的改变可能与果实成熟期间所处的高温环境有关。
2012年03期 v.29 328-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王龙;李鸿雁;杨健;王苏珂;李秀根;
为探讨提高‘红香酥’着色的套袋技术措施,以‘红香酥’梨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花青苷含量的变化及果园温度、套袋时期对果皮花青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香酥’梨果皮花青苷合成与积累高峰出现在果实发育后期,期间含量有所下降,接近果实成熟时花青苷含量急剧增加,成熟时达到最高峰;叶绿素含量从盛花后100 d开始逐渐降低,至果实成熟时达到最低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盛花后90 d以后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昼夜温差不影响花青苷的积累,但较低的昼夜气温有利于花青苷的积累;花后30 d套袋,果实成熟前60 d去袋可显著提高果皮花青苷含量,但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单独利用套袋技术不能显著改善‘红香酥’梨果实着色。
2012年03期 v.29 333-337+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何天明;
以梨雄性可育系‘香梨’为对照,研究了不育系‘新梨7号’在小孢子发育期间花蕾花药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花芽萌动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芽花药中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香梨’略高于‘新梨7号’。‘新梨7号’与‘香梨’脯氨酸含量均在萌芽期表现出上升态势,进入4月后‘香梨’增幅明显高于‘新梨7号’,以至在4月中旬开花时‘香梨’脯氨酸含量比同期‘新梨7号’高出数倍。在整个花芽萌动期,‘香梨’过氧化氢酶活性持续升高,‘新梨7号’在花芽萌芽前期与‘香梨’同步提高,但在4月1日达到峰值后呈快速下降趋势,以至在开花时‘香梨’花药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已高出‘新梨7号’数倍。为此,我们初步认为‘新梨7号’不育系花药内氨基酸代谢失调是其小孢子败育的重要特征,其中脯氨酸缺乏是其花粉败育的主要结果。同时,包括过氧化氢酶在内的保护性酶代谢失调与小孢子败育关系密切。
2012年03期 v.29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余智莹;张平;徐志胜;孙兴民;章镇;陶建敏;
以‘魏可’葡萄离体叶片为外植体,利用植物表达载体上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Ⅱ)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pCAMBIA2301)对影响‘魏可’葡萄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农杆菌介导‘魏可’葡萄遗传转化体系为农杆菌侵染4 min,共培养3 d,卡那霉素质量浓度5 mg·L-1,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200 mg·L-1。采用此体系对‘魏可’葡萄进行转化,共获得9株抗性苗。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的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有4株通过了PCR检测,1株通过了RT-PCR检测,初步证明nptⅡ基因已经整合进入‘魏可’葡萄基因组中。将PCR产物回收,经测序验证nptⅡ基因完全整合进入‘魏可’葡萄基因组中。对CK及经PCR检测呈阳性的株系进行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发现PCR呈阳性的株系均比CK抗Kan的能力明显增强。
2012年03期 v.29 343-349+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郑焕;任俊鹏;贾玥;章镇;陶建敏;
‘2004-6-12’是南京农业大学从欧亚种‘魏可’自交实生后代中选育出来的雄性不育优良单株。以葡萄雄性不育新种质‘2004-6-12’及其雄性可育亲本‘魏可’为试材,采用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对花药发育不同时期(1.造孢期、2.花粉母细胞期、3.减数分裂期、4.四分体期、5.单核期、6.二核期、7.成熟花粉期)的花蕾组织中的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S)、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04-6-12’与‘魏可’花蕾中的IAA,GAS的含量在减数分裂期之前差异不显著,在四分体期及单核期‘2004-6-12’显著低于‘魏可’。‘2004-6-12’中的CTK含量在减数分裂期之前显著低于‘魏可’。‘魏可’在单核期ABA含量开始降低,而‘2004-6-12’在二核期才开始降低。‘2004-6-12’的IAA/ABA和GAS/ABA在二核期之前明显高于‘魏可’且比‘魏可’比值变化较大,因此认为IAA,GAS,CTK的亏缺,ABA的延后降低及IAA/ABA,GAS/ABA比例失调与葡萄雄性不育有一定的关系。
2012年03期 v.29 350-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刘林;
植物腺毛通常分化出柄部和头部,为了解杏叶腺毛柄部和头部的结构与功能,对杏叶腺毛做半薄和超薄切片,用光学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杏叶腺毛柄部和头部都是多细胞结构,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柄部与头部有三方面显著区别:(1)柄部质体分化成具发达类囊体和基粒的叶绿体,积累淀粉,而头部质体不分化,为原质体,含大量管状内膜结构,不积累淀粉或其他贮藏物质;(2)柄部液泡少而体积大,液泡内没有可见物质积累,相反,头部液泡多而体积小,液泡内积累电子染色深的酚类物质;(3)与柄部相比,头部具更多内质网。显然,杏叶腺毛柄部和头部有不同的超微结构和生化功能,包括柄部进行光合作用,头部负责酚类物质的合成与积累。
2012年03期 v.29 35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廿;张开春;王晶;张晓明;闫国华;
乙烯在植物果实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CC合酶(1-aminocyclop ropane-1-carboxylic acid synthase,ACS)和ACC氧化酶(1-aminocyclop ropane-1-carboxylic acid oxidase,ACO)是植物乙烯生物合成途径的限速酶。通过DNA序列分析,以不同果实成熟期的6个甜樱桃品种(Prunus avium L.)为材料,检测ACO基因的多态性。获得甜樱桃ACO基因约1 kb,与桃(P.persica)ACO基因(GenBank登录号:AF532976)序列的同源性达96%,其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桃、梅(P.mume)、美洲李(P.armeniaca)和欧洲李(P.domestica)等ACO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超过95%。该片段包括4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内含子符合GT-AT规律。用DNAMAN进行多序列比对分别在内含子2和内含子4内发现2个多态性简单重复序列(AT)n。内含子2有3种片段:即(AT)6、(AT)7和(AT)8;内含子4有2种片段,即(AT)5和(AT)6,组合后共得到4种ACO单倍型。研究在甜樱桃ACO基因座上发现2个SSR标记,为进一步研究ACO基因多态性与果实成熟期相关性奠定基础。
2012年03期 v.29 359-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瑞环;李新岗;黄建;高文海;
选取陕北黄河峡谷一带的44份种质为研究对象,其中枣25份、酸枣11份和过渡型酸枣8份,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探索枣和酸枣在起源地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3个引物共扩增19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61条,占总扩增谱带的82.5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15条谱带、扩增多态性谱带12.38条。表明枣、过渡型酸枣和酸枣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把44份供试材料分为3类,地理区域相近的酸枣、过渡型酸枣和枣多聚在一起,其遗传相似性大,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可以看出酸枣经过渡型酸枣向枣的演化通过多条路径完成。该研究说明,在我国枣的起源地或原产地,研究枣和酸枣的遗传演化关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012年03期 v.29 36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杜巍;李新岗;王长柱;高文海;王月清;
采用浸水模拟降雨、石蜡制片和显微测量技术,以极易裂、中抗和极抗裂品种为材料,测量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大小及其变化,探讨成熟期枣裂果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表皮厚度差异极显著,且极抗裂品种表皮最厚,极易裂品种最薄,中抗品种居中,表皮越厚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梗洼下空腔与枣果比率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比率最小(0.24%~0.26%),极易裂品种最大(0.62%),梗洼下空腔越小越抗裂。不同裂果等级枣品种之间果肉空腔大小差异极显著,极抗裂品种最小(3 380.82~3 879.12μm2),极易裂品种最大(9 300.49~10 809.86μm2),果肉空腔越小越抗裂。果肉细胞大小没有显著差异,但果肉细胞的吸水速显著不同,极易裂品种果肉细胞吸收最快,极抗裂品种最慢,中抗品种居中,果肉细胞吸水越慢越抗裂。这些研究表明枣果表皮厚度、梗洼下空腔、果肉空腔和果肉细胞的吸水速度共同决定了枣的裂果程度。
2012年03期 v.29 374-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9K] [下载次数:1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0 ] - 程丽莉;封海东;饶群;吴伟;周明;胡广隆;黄武刚;
为了明确神农架地区野生板栗资源遗传背景,选用4对呈现多态性的叶绿体微卫星引物,对湖北省十堰辖区内野生板栗进行了遗传结构和叶绿体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位点在4个居群的53个样本中扩增出1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A)平均为2.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1.696,PIC值平均为0.312,各遗传参数值远低于核基因组对群体研究的相应值。4个等位基因从53个样本中共给出5种单倍型,既有共享率超过66%的单倍型,在房县居群中也存在稀有单倍型,其中丹江口和房县板栗天然野生居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杂合度分别为0.4062和0.3794,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显示两地是板栗的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中心。基于cpSSR数据,对板栗地方品种与天然野生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关系及地方品种的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AMOVA分析显示,83%的cpSSR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17%来自居群内。研究表明,十堰地区野生板栗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叶绿体单倍型分析更能直观的表现野生板栗的区域分布规律。
2012年03期 v.29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邱蓉;程中平;王章利;辛海平;
研究旨在通过植物学性状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扁桃类植物中野扁桃和矮扁桃是否同物异名或是不同的2个种。从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文献中查找野扁桃和矮扁桃的植物学特征,对2者的描述进行对比,并以新疆塔城的野扁桃为实验材料,扩增其细胞核ITS序列和叶绿体psbA-trnH序列,与GeneBank中下载的矮扁桃的ITS和psbA-trnH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野扁桃和矮扁桃的植物学特征描述基本一致,psbA-trnH序列100%相似,并且在以ITS序列对扁桃亚属所有物种进行构树时以100%的自展值聚在一起。对2者的主要植物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核质基因序列综合分析,认为野扁桃和矮扁桃是一个种。
2012年03期 v.29 387-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秦国新;何桥;梁国鲁;雷家军;郭启高;
为利用SCoT技术开展草莓属(Fragaria)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以草莓属植物11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品种为试材,采用L25(56)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了草莓属植物的最优SCoT-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含Mg2+2.0 mmol·L-1、dNTPs 0.3 mmol·L-1、Taq酶0.75 U、引物0.75μmol·L-1、模板DNA 40 ng,并对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对电泳检测方法及草莓属植物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共筛选出22个适于进行草莓属植物SCoT分析的引物。经验证,该反应体系稳定性好、可重复性强、多态性高、扩增效果好,适于草莓属植物的SCoT分析。
2012年03期 v.29 393-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李倩倩;任小林;安慧珍;杨艳青;陈柏;
以‘蜜脆’苹果为试材,研究1-MCP和延迟预冷处理对其冷藏效果的影响,为‘蜜脆’苹果的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分别采用1-MCP(1.0μL.L-1,24 h)、延迟预冷(20℃,7 d)及2者的结合对‘蜜脆’苹果进行采后处理,处理后的果实置于(3±0.5)℃下冷藏,定期测定贮藏期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并在贮藏末期观察统计主要生理病害的病情指数。结果表明,1-MCP能显著抑制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减缓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保鲜效果优于延迟预冷处理,这2种处理方式均能减轻果实低温伤害的发生,但却加重了苦痘病的发生;与对照相比,结合处理组虽然也加重了苦痘病的发生,但却完全抑制了冷害的发生,并保持了较好的贮藏品质。
2012年03期 v.29 398-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及华;刘媛;关军锋;冯云霄;孙玉龙;
果肉软化和褐变是李果实长期冷藏时的主要问题。以‘安哥诺’李为材料,采用1-MCP(0.5μL.L-1)、薄膜(30μm厚)包装(MAP)及包装内加入乙烯吸收剂(EA)的方法,研究了0℃冷藏期间‘安哥诺’李品质、褐变及其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未进行处理)相比,1-MCP、MAP和MAP+EA及其组合处理延缓了果肉软化,抑制可溶性固形物(SSC)和花青苷含量上升,保持果肉较高的白度指数,降低果肉褐变度、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1-MCP+MAP+EA的复合处理效果最佳。这些说明,采后进行1-MCP、MAP和EA的复合处理能有效抑制果肉软化和褐变,改善了果实贮藏品质。
2012年03期 v.29 404-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张鹏;陈绍慧;李江阔;张平;周志江;
为了探讨1-MCP抑制柿果成熟软化的关键酶,以‘磨盘柿’为试材,研究1-MCP处理对常温柿果的生理指标以及软化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均有效的延缓了柿果硬度和可溶性单宁的下降,抑制了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量的增加,并推迟了呼吸高峰和乙烯高峰出现的时间,有效抑制贮藏后期果实MDA和膜相对电导率的增加,延缓了果实成熟衰老进程;抑制了PG活性、Cx活性、淀粉酶活性的增加,延缓果实软化进程;但对果实PE活性没有抑制作用。导致果实软化的影响因素次序为:PG>Cx>淀粉酶>PE。1-MCP能够有效抑制柿果的成熟软化,与果实中PG、Cx和淀粉酶活性密切相关。
2012年03期 v.29 409-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钟云;姜波;易干军;曾继吾;王辉;蒋侬辉;周碧容;
以实生苗和平椪柑(Citrus reticulate Blanco)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分别以感染黄龙病与未感染黄龙病的椪柑叶片为检测方(tester)和驱动方(driver),成功构建了黄龙病诱导的差减cDNA文库。挑选了100个阳性克隆并成功测序得到71条EST,经NCBI基因库同源性比对,有41条非冗余高质量EST序列找到了同源序列,另有10条非冗余未搜索到同源序列。同源序列的基因涉及抗逆防御、运输、能量代谢、光合作用、蛋白代谢、信号转导、抗氧化等代谢途径和生理生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文库中有由病原引起的韧皮部相关的凝集素蛋白的前体积累。挑选了2条进行Q-PC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感病1周表达量增强不大,2周后tester的表达量明显高于driver,说明材料感病早期这些基因表达增强。
2012年03期 v.29 416-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志恒;白海涛;杨红;唐爽爽;魏美娜;黄欣阳;李俞涛;
褐腐病在辽宁大樱桃产区严重发生,对大樱桃褐腐病菌(Monilia fructigen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从温度、光照、pH以及营养条件几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樱桃褐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25℃、pH 6.0及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最佳条件为PDA、木糖、NH4H2PO4、25℃、pH 6.0;分生孢子在可溶性淀粉、NH4H2PO4、25℃、pH 7.0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 min。
2012年03期 v.29 423-427+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柳凤;詹儒林;韦继光;常金梅;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液体PDA中生长量最大,最佳产孢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5~28℃;光照时间和酸碱(pH 4~10)对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孢子产生及萌发的影响不明显。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提取物。室内9种杀菌剂病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和EC95分别为1.200 4 mg·L-1和2.623 9 mg·L-1;25%嘧菌酯悬浮剂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EC50和EC95分别为0.531 2 mg·L-1和2.974 1 mg·L-1。25%咪鲜胺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对杧果畸形病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2012年03期 v.29 428-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鹏燕;成家宁;陈炳旭;曾鑫年;董易之;徐淑;
通过田间调查、电生理和行为学测定,研究了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 Walker)对5个荔枝品种(‘糯米糍’、‘妃子笑’、‘桂味’、‘黑叶’、‘淮枝’)的选择性。连续3 a田间调查显示,‘糯米糍’和‘妃子笑’受害较重,100梢虫数量平均为66.87头和58.70头,而‘淮枝’受害较轻,100梢虫数量平均为29.80头。粗胫翠尺蛾对‘桂味’、‘糯米糍’和‘妃子笑’3个品种叶片气味的相对触角电位值高于‘黑叶’,而对‘淮枝’的反应值最低。在Y型嗅觉仪测试中,粗胫翠尺蛾成虫更趋向于‘糯米糍’和‘妃子笑’,而对‘淮枝’的趋向性最差,‘糯米糍’和‘妃子笑’相比差异不显著。这些试验结果共同证明了粗胫翠尺蛾对5个荔枝品种具有选择性,而荔枝叶片气味在粗胫翠尺蛾寄主选择时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
2012年03期 v.29 434-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荣群;黄粤;沙广利;石琰璟;李佳;宫象晖;李梅;
早期快速、准确地鉴定出无融合生殖苹果砧木F1代实生苗的有性杂种,可以减少土地使用面积,提高育种效率。SSR是鉴定果树杂种实生苗快速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研究对青砧二号(A1)和宁8(N8)组合F1代杂种实生苗的22个单株进行了倍性分析及SSR鉴定,并对亲本和F1各单株的植物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倍性分析表明,有3株表现为四倍体;SSR分析表明,13株表现为母本带型,为母本的无融合生殖后代;9株表现为杂合带型或父本带型,为母本与父本的有性杂种。SSR鉴定结果和杂交实生苗的田间表现高度吻合。SSR标记技术可以准确地对无融合生殖亲本的有性杂种后代进行早期鉴别。
2012年03期 v.29 46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职倩倩;赵长竹;顾红;林苗苗;陈锦永;杨晓红;方金豹;
通过观察‘早红宝石’从萌动期至谢花期的花芽发育特征及胚珠多糖定位,进一步探讨高温造成甜樱桃胚囊败育原因。结果表明,在同一物候期,露地、温室、破眠剂处理的花芽发育特征及胚珠淀粉粒定位一致;在同一物候期,温室‘早红宝石’胚珠淀粉粒数量多于露地和破眠剂处理的,分布区域也大于后两者;破眠剂处理的花后2 d胚珠淀粉粒数量多于对照,分布区域也增加。分析认为,温度是决定甜樱桃花芽发育进程、胚珠多糖数量及分布的重要因素。高温加速花芽发育,却抑制胚珠多糖水解,难以满足胚珠、胚囊快速发育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最终胚囊败育。破眠剂可提早花芽发育进程,有效提高胚囊发育质量,其生物学效应类似于某种高温逆境逃避机制。
2012年03期 v.29 466-470+52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梁春莉;赵锦;刘孟军;
为揭示果实外观发育与枣果胚败育的关系,对87个枣品种花期、坐果时间、前期坐果率、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果实含仁率等15个指标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成分聚类分析,然后将直接反映胚败育的果实含仁率(3个指标)与其余12个指标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将15个指标用7个主成分(果实生长速度、大果果实生长特性、中果果实生长特性、花期、小果果实生长特性、中果含仁率、小果含仁率)来表示,累计贡献率高达85.67%(≥85%);利用上述7个主成分对87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综合SPRSQ、CCC、PSF、PST2 4个统计变量可将87个品种分为3类,分别为果实快速发育型、中间型、慢速发育型。相关分析表明,大果含仁率可作为枣胚败育的主要衡量指标,而大果果实的前期坐果速度和果实形状与其含仁率高度相关。
2012年03期 v.29 47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冷平生;于菲;何敬房;卢迪;姬谦龙;
为了探明阿月浑子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变机制,以阿月浑子组培丛生芽为外植体,在其继代培养基(1/2DKW)中分别添加抗褐变剂PVP和Cys,分析组培苗叶片、茎段和愈伤组织的总酚含量以及PPO、POD、PAL、C4H酶活性的变化,研究其与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继代培养周期内,愈伤组织中PPO活性呈增加趋势,而叶片和茎中PPO活性呈"V"字形变化。POD活性随继代时间增长而逐渐升高,继代28 d后开始下降,愈伤组织中POD活性变化范围较叶片和茎段中要高一个数量级。PAL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C4H酶活性在继代前期上升,继代14 d或21 d后下降。结合相关性分析可知,阿月浑子各组织的总酚含量与褐变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POD酶在促褐变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在实验中发现,PVP与Cys虽然对POD、PPO、CH4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其主要是通过抑制PAL的酶活性,显著减少了组培苗和愈伤组织的酚类物质含量,从而降低褐变率。
2012年03期 v.29 47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代雪芳;毛佳;尹可锁;张雪燕;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ECD检测方法,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云南、海南和广东香蕉中的半衰期为17.2~22.4 d。最终残留量与苯醚甲环唑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至最后一次施药间隔时间有关。苯醚甲环唑25%乳油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42 d,收获的香蕉全果中苯醚甲环唑留量小于0.33 mg·kg-1,蕉肉中残留量小于0.046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值)1.0 mg·kg-1。栽培措施香蕉断蕾后套袋能显著减少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量。
2012年03期 v.29 48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