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红;周志钦;
对小金海棠花期前后的雌蕊石蜡切片后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小金海棠为倒生胚珠,厚珠心,双层珠被;孢原细胞和珠心组织细胞都可以发育,不经减数分裂发育成胚囊母细胞,进一步发育成单核胚囊,经3次有丝分裂发育成7细胞8核的胚囊,其中的二倍性卵细胞短暂休眠后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中央细胞不受精发育成核型胚乳,属于未减数胚囊无融合生殖。同一胚珠中胚囊母细胞多途径起源或多胚囊发育现象普遍,但多数败育,推测多胚囊结构间竞争所造成的发育细胞的解体,是小金海棠果实出种率低或种子空瘪粒多的重要原因。
2009年01期 v.2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德英;刘国成;吕德国;秦嗣军;马怀宇;王浩;
以寒富苹果及其亲本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荧光显微观察、解剖特征分析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寒富苹果的树体发育状况和器官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评价其特异性状。结果表明,寒富苹果叶片的栅栏组织较厚,叶片厚度、叶脉突起度、枝条皮部比率均大于亲本。树体的短枝比率、1a生枝的粗度和节数均较高,具有明显的短枝特征;自花授粉后,花粉管能顺利进入子房,并能够正常坐果,形成种子,具有较强的自交亲和能力;腋花芽结果能力较强,主要集中分布于第21~29节和35~39节;果实的角质层较厚,果皮、果肉细胞较小,排列紧密,耐贮性较强;人工低温处理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质量摩尔浓度、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均反映出寒富苹果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因此,寒富苹果为短枝性状明显、自交亲和、腋花芽结果能力、耐贮性和抗寒性均较强的多性状聚合特异性苹果品种。
2009年01期 v.26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1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邵兴锋;屠康;
应用整果穿刺(Puncture)和质地多面分析(TPA)的方法研究采后热处理(38℃4d)对嘎拉苹果质地的影响,同时研究热处理对果实不同溶解性果胶含量的影响,建立不同溶解性果胶含量与果肉硬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2种测试方法都能较好的反映苹果质地特点;嘎拉苹果的果肉硬度与水溶性果胶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碳酸钠溶性果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CDTA(环乙二胺四乙酸)溶性果胶、硫酸溶性果胶、总果胶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采后热处理能显著提高贮藏后期嘎拉苹果的果皮和果肉硬度、果肉的凝聚性、咀嚼性和回复性,这主要是由于热处理显著减少了嘎拉苹果水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并维持较高的碳酸钠溶性果胶,但对CDTA溶性果胶、硫酸溶性果胶和总果胶没有显著的影响。
2009年01期 v.26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黄春辉;俞波;苏俊;舒群;程在全;曾黎琼;滕元文;
以红色砂梨(Pyrus pyrifolia Nakai)品种美人酥和云红梨1号为试材,以套袋处理(果袋类型、去袋方式和去袋时间组合成10个不同的套袋处理)为手段研究了果实着色过程中外观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红色砂梨的着色需要有高强度的光照。生长过程中套有不透光袋的果实临近成熟时,只有完全曝光才能大量合成花青苷,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大约2周)果实着色面积、着色程度即可优于对照(不套袋处理)。红色砂梨着色是从果实向阳的一侧先开始,且以果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至采收时果实阳面红色能够均匀分布,但整个果面色泽很难一致。解剖结构分析表明果面呈红色是因为果皮中紧邻表皮层的3~4层细胞存在红色细胞(含有花青苷),在果实着色过程中这些红色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同时细胞内色素浓度不断增大。云红梨1号合成花青苷的能力明显优于美人酥,果实着色更鲜艳。解剖学观察发现云红梨1号的表皮细胞层也含有红色细胞。
2009年01期 v.26 19-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廖明安;刘旭;邓国涛;陈善波;任雅君;刘卫国;
针对不同梨品种果实生长发育历程不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早蜜梨和黄金梨果实发育期间果肉和种子中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以及内源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2品种果肉中IAA、GA3、ABA和ZT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早蜜梨IAA、GA3含量低于黄金梨,果实发育后期ABA含量高于黄金梨,且提前20d达到含量高峰;2)2品种种子中GA3含量变化分别呈近似单峰曲线和双峰曲线,但早蜜梨IAA、ZT含量高于黄金梨,提前30d达到ABA含量高峰;3)2品种果肉和种子中Put、Spd、Spm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早蜜梨种子中Put含量低于黄金梨,Spd略高,Spm含量接近。在果实发育前期果肉中Put、Spd含量高于黄金梨。因此,2品种果实发育的各个时期持续时间及其内源激素含量不同。
2009年01期 v.26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潘叶;马焕普;刘志民;
为了进一步明确桃果实缝合线软化的原因,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大久保桃缝合线软化部位的维管束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正常果相应部位相比,软化果该部位缝合线维管束粗大发达,韧皮部、木质部面积相对大,腺腔发达,软化果伴胞发育速度比正常果的快;硬核初期,软化果伴胞含有丰富线粒体,核仁多且大,说明伴胞运输能力强且细胞分裂旺盛。硬核末期,软化果伴胞线粒体数目明显多于正常果,说明此时物质供应充足,代谢旺盛。在硬核末期和第2次迅速膨大期,软化果缝合线处维管束发育速度较正常果的明显加快,腺腔也进一步扩大,其内含物增加。初步鉴定认为腺腔中的物质为多糖。
2009年01期 v.26 32-3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雷龑;王跃进;徐伟荣;张方方;余皓;王西平;
将质粒pWR306中包含ED35s启动子、Omega元件及TNOS终止子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定向克隆到质粒pCAMBIA1300,构建了植物中间表达载体pWR-II;将重组质粒pGEM-T-ALDH的醛脱氢酶(ALDH)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pWR-II,构建了葡萄ALDH基因的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WR-II-ALDH。采用改进冻融法将其导入农杆菌EHA105,采用花序浸蘸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潮霉素抗性的转化拟南芥植株。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拟南芥基因组,Real-timePCR结果表明ALDH基因在转化植株的表达量远高于野生种。转化植株和野生植株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说明葡萄ALDH基因在拟南芥中表达对其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2009年01期 v.26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潘芝梅;郑小艳;滕元文;
为探明近年来早美丽李芽萌发阶段发生的花芽严重败育脱落的原因,采用石蜡切片方法,以皇家宝石为对照,观察花器后继发育过程中雌雄蕊的败育情况。结果表明,早美丽李的雌雄蕊结构分化前期能够正常完成。但在进一步的性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早美丽李雌雄蕊的继续发育受阻,并在开花前24d雄蕊的花药囊壁外层细胞先发生异常,最终出现多方面的畸形——成为整个花芽退化的形式。对照皇家宝石李在花前20d,雄蕊进入小孢子母细胞主要时期,雌蕊进入胚珠突起主要时期;花前10d进入幼嫩花粉粒出现主要时期,花前7d分化出完整的胚珠。根据其雌雄蕊败育发生时期和败育特征情况,结合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2个冬季较其他年份出现的明显的暖冬天气情况,作者认为导致早美丽李花器严重败育与这2a冬季低温量不足有关。
2009年01期 v.26 43-4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良华;胡庭兴;张帆;
利用AFLP-银染技术,对四川干旱半干旱河谷流域的4个核桃居群和干热河谷流域的2个铁核桃居群共46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选择EcoRⅠ/MseⅠ酶切组合,选用多态性高、分辨力强的引物组合E32/M48、E32/M61、E33/M61、E33/M62、E35/M74、E41/M48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475个遗传位点,其中332个多态位点,多态率为69.89%;核桃群体所检出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Nei’s基因多样度H、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2972、0.1745、0.2629,而铁核桃群体分别为1.2758、0.1616、0.2422;从种级水平来看,2物种内部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794,0.2252,表明核桃群体与铁核桃群体的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分子方差分析(AMOVA)的结果与以上分析结果一致;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符;从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分析了各供试资源间的亲缘关系;经SPSS分析表明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2=0.847**)。从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物种的繁育系统、居群间的基因流、地理隔离是该区域核桃及铁核桃居群遗传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2009年01期 v.2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杨向晖;李平;刘成明;林顺权;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20份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近缘属植物(石楠和石斑木)进行了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从300条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4条引物对20份枇杷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产生232条谱带,全部为多态性谱带(多态率为100%),表明枇杷属植物种质之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各种质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33~0.77,并根据相似性系数,利用UPGMA构建了亲缘关系树状图。在相似性系数为0.485时,20份枇杷属植物及其近缘属可分为3大类:所有的枇杷属植物聚在一起构成第1类,而石楠和石斑木分别构成其余2类,这与传统的分类方法一致;但18份枇杷属种质可分为5个亚类,这与枇杷属植物的传统分类法有所不同。初步推论,开花时间和老叶叶背的茸毛可能不是判断枇杷属植物亲缘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且枇杷属植物的进化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
2009年01期 v.26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刘敏;滕文静;董清华;晁慧娟;李凤岚;邱德有;
将东北红豆杉紫杉烷13α-羟基化酶(Taxane13α-hydroxylase,13OH)基因全长cDNA正向插入到pCAMBI-A1304,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pCT13OH;将水稻小RNA169d(microRNA169d,miRNA169d)基因前体(precursor)全长DNA正向插入到pCAMBIA1305.1,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pCO169d。用电击法把它们导入根癌农杆菌GV3101,获得有关工程菌株。用1mL无菌注射器分别将这2种工程农杆菌悬浮液注射到草莓(Fragaria×ananassa)授粉后1周、2周、3周的果实中,发现授粉后2周果实适宜注射,可用于瞬时表达。对授粉后2周的果实进行不同注射部位、根癌农杆菌不同活化时期和根癌农杆菌悬浮液不同注射量试验,以蒂部注射、根癌农杆菌活化12h和0.5mL悬浮液注射量的效果最好,与结构基因13OH和调节基因miRNA169d相融合的GUS基因都得到表达,瞬时表达成功。
2009年01期 v.26 60-6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冯健君;陈俊伟;徐红霞;张豫超;谢鸣;胡余楚;
以白沙枇杷品种宁海白为试材,分析了白色单层、黄色单层、外浅黄内白双层、黄色双层和外灰内黑双层等5种不同透光率纸袋套袋对枇杷果实品质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能提高果实表面的明亮度。套袋后果实的总糖含量较对照下降,下降程度随果袋透光率性的下降而增强,其中外灰内黑纸袋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套袋还降低了果实的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果实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以透光性低的外灰内黑双层纸袋下降最大;但对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较少。套袋后果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呈显著正相关。
2009年01期 v.26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魏树伟;王少敏;周广芳;李晓军;张勇;翟衡;
采用静态顶空(SH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皇家嘎拉苹果0℃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套袋导致皇家嘎拉苹果采收时香气物质相对质量分数降低。套双层袋皇家嘎拉苹果采收时测定的香气有5类27种,套单层袋皇家嘎拉苹果采收时测定的香气有3类28种,而不套袋皇家嘎拉苹果的香气物质为6类31种;(2)0℃下贮藏过程中,套袋和不套袋皇家嘎拉苹果果实香气种类呈上升趋势,至贮藏90d时,不套袋苹果香气物质的种类增加最多,增加了18种,套双层袋果实增加最小为7种。(3)0℃下贮藏过程中,皇家嘎拉苹果香气物质相对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其中以不套袋苹果降幅最大,降低了11.70%,单层袋果实降幅最小,降低了4.78%。(4)套袋导致皇家嘎拉苹果特征香气物质相对质量分数降低。皇家嘎拉苹果特征香气物质是:乙酸丁酯、乙酸己酯、乙酸-2-甲基丁酯、2-甲基-丁酸己酯、己醇、己醛。皇家嘎拉苹果属于酯香型。
2009年01期 v.2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王安柱;张芳芳;韩明玉;田海成;田玉命;赵彩平;
以6a生八月脆桃为试材,在果实成熟期观测分析了2种树形(主干形和开心形)对光截获能力和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树形同一层次的平均单果质量、着色指数、光洁度差异不显著;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有显著差异,果实硬度表现为主干形﹥开心形,可溶性固形物则表现为开心形﹥主干形。对光截获能力的影响表现为主干形>开心形;叶面积指数、果实产量指标均表现为主干形高于开心形;果实产量是开心形的2.11倍。桃树主干形是高光效、高产树形。
2009年01期 v.26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李小红;周凯;谢周;李辉信;章镇;陶建敏;
在避雨条件下,以盆栽试验观察不同砧木(巨峰、1202、5BB、110R、99R、华佳8号、8B和SO4)对矢富罗莎葡萄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葡萄砧木矢富罗莎嫁接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基本呈双峰型曲线。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存在差异,99R、华佳8号和1202砧穗组合嫁接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高于其他组合,最高峰值(11:00时)分别高出对照128.8%、106.0%和77.3%;叶片气孔导度(Gs)值1202、110R、99R和华佳8号组合较高,9:00时分别达到对照的8.5、8.0、7.5和6.5倍;99R、华佳8号、110R和1202组合的叶片蒸腾速率(Tr)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和对照,巨峰和8B组合居中。
2009年01期 v.26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李喜宏;班兆军;李莉;胡云峰;杨振;
针对灵武长枣采后极易失水软化、酒化、腐烂等因素,采后常温和单纯的低温下保鲜期短等技术难点,重点研究长枣"低温+MA微孔膜+专用防腐剂+生理调节剂"的综合保鲜工程技术。采用10%KDZ+100μg·g-12,4-D;10%KDZ+1%CaCl2;10%KDZ+100μg·g-1GA3;1μL·L-11-MCP熏蒸24h+10%KDZ处理枣果,装入保鲜袋,在0℃进行长枣贮藏研究,以单独KDZ处理枣果装入保鲜袋置于0℃贮藏为对照。结果表明,1-MCP结合KDZ处理和CaCl2结合KDZ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0℃保鲜90d还原糖含量达12.4%,维生素C分别为2409mg·kg-1和2539mg·kg-1,好果率77.9%和79.3%,并且果实饱满、色泽鲜艳、口感鲜脆、汁液丰富。
2009年01期 v.26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邹明宏;曾辉;杜丽清;陆超忠;罗炼芳;张汉周;
WGD-2是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制的用于澳洲坚果的保果叶面肥。以澳洲坚果品种Hinde(H2)为试材,研究了6个处理对澳洲坚果在幼果期和谢花至幼果形成期的保果效果。6个处理分别为清水对照(CK)、120mg·L-1WGD-2(T1)、120mg·L-1WGD-2+1mg·L-1NAA(萘乙酸)(T2)、120mg·L-1WGD-2+10mg·L-12,4-D(2,4-二氯苯氧乙酸)(T3)、120mg·L-1WGD-2+20mg·L-1CPPU(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T4)、120mg·L-1WGD-2+40mg·L-1GA3(赤霉酸)(T5)。结果表明各处理在幼果期(果实直径0.5cm左右)施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果效果,2次施用效果具有累加效应,即重复施用可加强保果效果,以T1、T4处理效果最好。谢花至幼果形成期施用,T1和T4处理仍然具有累加效应;T2处理没有效果;T3处理重复施用刺激幼果脱落;T5处理具有刺激幼果脱落效应。在澳洲坚果生产中推荐WGD-2单独使用或与CPPU搭配使用,并严格控制WGD-2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搭配使用的质量浓度和处理时期。
2009年01期 v.26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刘国彬;龚榜初;罗正荣;
提取野生锥栗的基因组DNA作为ISSR-PCR模板,对反应体系中的模板用量、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TaqDNA聚合酶用量5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梯度试验,并对扩增程序中的退火温度与循环次数进行了探讨,初步确立了适合野生锥栗的ISSR-PCR分析技术体系,即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40或50ng、Mg2+2.25mmol.L-1、dNTPs0.2mmol.L-1、引物0.2μmol.L-1、TaqDNA聚合酶1.0U;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min;然后94℃变性45s,(Tm+2~4℃)退火45s,72℃延伸2min,共32个循环;最后72℃充分延伸5min;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
2009年01期 v.26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桂腾琴;孙敏;乔爱民;王心燕;
以果梅(PrunusmumeSieb.etZucc.)品种鸳鸯梅为试材,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果梅嫩叶DNA,利用正交设计L16(45)探讨Mg2+、dNTPs、引物、TaqDNA聚合酶及模板DNA用量对果梅ISSR-PCR反应的影响,正交试验的结果采用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相结合。建立了果梅的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2μL10×Buffer,2.5mmol·L-1Mg2+,0.2mmol·L-1dNTPs,0.32μmol·L-1引物,20~80ng模板DNA,0.75UTaqDNA聚合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引物UBC840的最适退火温度、最佳循环次数及延伸时间,引物UBC840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0.6℃。应用该优化反应体系,用2个不同引物对19份果梅资源DNA进行ISSR-PCR扩增,结果显示优化的反应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009年01期 v.2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郑亚军;李艳;陈华;张木炎;马子龙;
研究酶制剂的种类、用量、提取温度、pH、料液比等因素对椰子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最佳的提取条件。得到的椰子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研究酶法提取对椰子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3%的风味蛋白酶的提取效果最好,各因素对提取率影响的次序为:料液比>pH>温度>提取时间,其中,料液比和pH对提取率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质量分数0.3%、50℃、pH8.5、料液比1∶15和时间2h,在此条件下,椰子蛋白质的提取率为78.28%。SDS-PAGE分析表明,风味蛋白酶对椰子蛋白的酶解作用十分显著,与缓冲溶液提取的椰子蛋白质相比,酶法提取的椰子蛋白质中小分子质量亚基含量很高。
2009年01期 v.2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甘海峰;陈腾土;邓秀新;伊华林;刘升球;邓光宙;肖远辉;陈贵峰;雷新南;麦适秋;莫健生;梅正敏;罗超林;廖厚安;
桂橙一号是冰糖橙优良芽变株系,成熟期11月下旬,平均单果质量154.0g,大小较均匀,可食率75.6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全糖12.47%,酸0.38%,风味浓郁,有蜜香,甜脆化渣,树形开张,丰产稳产,商品性好,适应性强,果实耐贮藏。
2009年01期 v.26 119-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任惠;刘业强;陆玉英;欧世金;苏伟强;
金桂香杧是从杧果实生繁育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果实肾状长椭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60g,最大果质量330g,可溶性固形物18.5%,可食率74.8%,果肉橙黄色,质地较细致、细滑坚实、味清甜、香味浓郁,品质优。成熟果皮橙黄色,着色均匀,皮厚且紧密,抗炭疽病,耐贮运。植株生长势强,早实丰产,适应性强。成熟期7月上中旬,果实发育期115~130d。
2009年01期 v.26 121-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少敏;王家喜;王江勇;
经过多年品种测试和多点示范,红宝石甜樱桃早熟、早果、丰产、稳产;果实色泽红、果肉硬、糖度高、酸度低、口感好。平均单果质量7.1g,最大果质量10.2g,含糖量14.8%,含酸量1.2%。汁液丰富,风味酸甜,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口味。果实抗裂果,需冷量短,既可露地栽培,也可保护地促成栽培。耐贮运,在0~5℃条件下,可贮藏40d以上,风味不变。
2009年01期 v.26 123-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