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辉,李振茹,王志华,佟伟,亓丽萍
为探明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发病原因,从采后生理、矿质营养水平、酚类物质酶促褐变和果实衰老等方面对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果呼吸强度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套袋果Ca含量仅为不套袋果的49%-63%,果皮钙素含量未套袋果>套袋健康果>套袋病果,套袋病果与不套袋果果皮N/Ca比值分别为9.8和6.1,K/Ca比值分别为17.6和8.8;果皮和果心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呈套袋病果>套袋健康果>未套袋果的趋势;套袋病果果皮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率显著高于未套袋果;果皮钙素含量与其PPO活性、多酚及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呈高度负相关。初步分析黄冠梨果实黑点病病因为缺钙性生理衰老。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1 ] - 黄雪梅,张昭其,季作梁
以同一品种的未后熟的青香蕉和已黄熟的香蕉为材料,测定了接种炭疽病菌5d内果皮PPO、POD、SOD、PAL和LOX活性的变化,探讨与香蕉抗病性相关的酶类。结果表明,不论接种与否,青香蕉果皮中的PPO、POD和SOD的活性明显低于黄熟香蕉,而PAL和LOX活性高于黄熟香蕉;接种对PPO、POD和LOX活性影响不大,但引起SOD和PAL活性下降。青香蕉果皮中较低的PPO、POD和SOD的活性有利于活性氧和酚类物质的积累而产生过敏性反应,较高的PAL和LOX活性则利于苯丙烷类代谢和脂质过氧化,有利于抗病物质的形成。PAL和LOX是香蕉抗病性形成的关键酶。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张建霞,李新国,孙中海
不同处理培养柠檬试管苗,高钙培养基能促进试管苗的生长,抑制顶端自枯现象;而EGTA、TFP处理的试管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顶端自枯现象严重,但TFP处理的试管苗能促进根的生长。随着胁迫温度降低,不同处理的试管苗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不同,SOD、POD活性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POD活性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MDA含量逐渐增加。低温胁迫下,高钙试管苗的蛋白质含量、SOD活性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MDA含量低于其他处理。结果表明,钙能提高低温胁迫下柠檬试管苗的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增强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从而提高其抗寒性。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 - 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
采用配对转化和室内、大田接种的方法研究栗疫菌低毒力的传递和生防潜力。从12个配对菌株中得到了6个转化菌株,不同的dsRNA供体菌和受体菌配对转化的效率不同,转化率从0到100%不等。室内枝段接种和大田接种测定的毒力表明,6个转化菌株、12个供体菌株、6个不能转化的受体菌+供体菌、6个转化菌株+供体野生型菌株处理的相对毒力都在80%以下,4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比12个受体菌和12个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都低,表现弱毒力或中等毒力。前4者与后2者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相对毒力72.73%-108.69%)与受体菌的毒力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低毒力菌株的生防潜力比预期的高。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曹庆芹,伊华林,邓秀新
雄性不育已在植物育种上得到广泛应用,在果树上也有许多雄性不育类型。迄今,已对一些果树的不育类型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并获得了与雄性不育性状连锁的DNA标记及可能与雄性不育有关的基因或DNA片段。但对于果树雄性不育分子机理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重点总结了桃、柑橘等几种果树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这将有助于我国果树的雄性不育研究,使雄性不育材料能更好地应用于果树育种及生产实践。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董晓莉,汤浩茹,甘玲,李明章
猕猴桃为中国半特有属植物,由于雌雄异株,自然杂交明显,染色体倍性复杂等原因,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种类(品种)鉴定、系谱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等难度较大。DNA分子标记具有许多优点,它的发展和应用为猕猴桃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就DNA分子标记在猕猴桃系谱分析与品种(品系)鉴定、性别鉴定、染色体起源分析、胞质遗传与系统发育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了DNA分子标记在猕猴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赵锋,刘威生,刘宁,郁香荷,孙猛,张玉萍,周晏起
简要介绍了杏的起源、分布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着重对杏种质资源的细胞学、孢粉学、授粉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和抗寒机理方面进行了综述。揭示了国内外杏的最新研究动态、杏起源、演化、分类及抗寒、抗旱机理等,同时论述了国内外杏的育种目标、遗传规律及先进的育种技术,并提出了我国杏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 杨晓棠,张昭其,庞学群
介绍了叶绿素降解的研究进展、果蔬采后叶绿素降解与品质变化的关系、影响果蔬采后叶绿素降解的因素以及相关采后贮藏技术措施。相对于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降解的研究进展要缓慢得多。目前认为,叶绿素在绿色植物和成熟果实中的降解,至少有2条途径。一是包括叶绿素酶等在内的“PaO”途径降解;另一条是由一系列的氧化酶作用的叶绿素“漂白”过程。在果实以及蔬菜的采后贮藏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叶绿素的降解,如温度、气体条件、植物激素等。在广泛研究了叶绿素降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果实的采后生理特点以及市场对产品的要求,研究出了如热处理、气调控制、药物处理等技术,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果蔬采后叶绿素的降解,以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要求,同时也为更多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3 ] |[阅读次数:0 ] - 李华,惠竹梅,房玉林,张振文
大多数研究认为,葡萄园生草可有效控制植株的生长势,减少夏季和冬季修剪量,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生草能降低葡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和葡萄果实产量,可调节葡萄园温度和湿度,改善葡萄园微气候,减少病虫害,提高果实品质,使果实含酸量降低,含糖量和糖酸比升高,同时提高了红葡萄酒中花色素苷、多酚含量及pH,使酒体颜色加深,结构感增强,从而提高葡萄酒的质量。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葡萄园生草对葡萄与葡萄酒质量影响机理的研究。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赵彩平,张绍铃,徐国华,吴俊,刘招龙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G蛋白调节剂处理柱头后对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G蛋白激活剂霍乱毒素(CTX)处理柱头后进行自花授粉,授粉后24h和48h,可明显促进自花花粉的萌发;而G蛋白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处理柱头后异花授粉则抑制异花花粉萌发。2)CTX处理柱头后自花授粉对自花花粉管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PTX处理柱头后异花授粉,表现出对异花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汤浩茹,刘翠琼,罗娅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TDZ、生长素种类及其浓度4个因素组合对满园香梨(Pyrusus鄄suriensisMaxim.cv.Manyuanxiang)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的种类是影响叶片不定芽再生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生长素的种类。通过叶片不定芽再生频率和平均每叶再生不定芽数分析表明,NN69+TDZ3.0mg/L+IAA0.2mg/L为满园香梨叶片不定芽发生的最佳培养基组合,在该培养基组合上,满园香梨叶片再生率和平均再生芽数分别达到了74.8%和4.40。同一叶片的基部和顶端比中部更有利于不定芽的再生。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高志红,章镇,韩振海
通过电导法对28份果梅种质的枝条抗寒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研究了枝条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与果梅种质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果梅种质资源的枝条抗寒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12h低温处理,其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9.3℃--20.2℃,其中丰后、高田丰后、软条红梅等种质比较抗寒,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0.2℃、-17.7℃、-19.3℃;东青、开蒂和红顶等种质抗寒性较差,半致死温度分别为-9.4℃、-9.4℃、-9.3℃;果梅枝条中可溶性蛋白和糖类与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59和0.86709,而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2122。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9 ] |[阅读次数:0 ] - 关军锋,及华,冯云霄,孙玉龙,李丽梅
用Ca2+-ATPase抑制剂钒酸钠(SO)和曙红(EB)浸泡处理转红期草莓果实(cv.Darselect)后表明,2者能提高果实呼吸速率,迅速促进外层果肉的花青苷生成,增加其可溶性糖含量,髓部果肉的花青苷生成和可溶性糖的变化较慢,而对果实的失重率影响不大。因此,Ca2+-ATPase抑制剂具有促进果实成熟衰老的作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西萍,牛建新,张强,赵英
根据症状随机选取石河子大学校园内的多年生全球红、无核白等葡萄为试材,采用SDS法提取高质量总RNA作为模板,以GRSPaV的特异互补引物引导,反转录合成cDNA,通过PCR扩增,获得830bp的预期目的片段。将此目的片段纯化回收,克隆测序分析。与NCBI中的此病相关序列同源性达到96%。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戴桂林,田建保,杨晓华,聂国伟
对杏雌蕊败育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表明:杏雌蕊败育率与上年8月的降水量穴x2雪及休眠期低于7.2℃的时数(x13)呈显著的负相关;与休眠期的绝对最低温有正相关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上年7月、9月的降水量、上年11月、12月的绝对低温及当年2月、3月的最大温差等关系都较小。2个杏品种串枝红与鸡蛋杏的雌蕊败育率与气象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1=207.307-0.468x2-0.0395x13;2=148.103-0.333x2-0.0282x13;由于本试验数据来自干旱的内陆地区山西,可能研究结果不一定适合降水较多的其他地区。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齐瑞
以红灯为试材,探讨了甜樱桃覆草栽培对其开花结实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覆草栽培可有效地提高甜樱桃结果枝叶片数,使叶片营养水平显著提高,平均花芽数量提高1-2个;同时可使红灯樱桃坐果率提高25.04-28.01个百分点。平均单果重增加18%;果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17个百分点,花期滞后3-5d。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文晓鹏,曹庆琴,邓秀新
刺梨不同基因型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采用感病时间、病情指数及病情发展曲线下的面积(AUDPC)3种方法,对普通刺梨7个基因型、无籽刺梨1个基因型的抗病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无籽刺梨对白粉病表现免疫;贵农6号高抗,感病后出现褐色的坏死性病斑;贵农5号和贵农2号较感。发病高峰期的病情指数与AUDPC的检测结果一致,在鉴定刺梨资源的抗性水平时可采用前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为萍,陈树思
运用计算机显微图象分析系统(北京泰克4.0)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菠萝蜜Artocarpusheterophyllus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表明,在菠萝蜜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样式,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导管分子具有如下特征:圆形宽大的导管、巨大的单穿孔、侧壁上大型的单纹孔等。这些特征为菠萝蜜生长过程中水分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作用。并从导管分子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颖岳,续九如,史良,李福荣
以5个台湾青枣品种盛花期花粉为试材,应用正交试验测定不同品种花粉萌发率及适宜的萌发条件,并用4种不同方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世界的花粉萌发率最高。(2)硼酸浓度、培养温度等因素对花粉萌发率有极显著影响。最适培养基为含琼脂1%、蔗糖15%、硼酸0.02%的组合,适宜温度为30-32℃。(3)花粉生活力的测定中,离体萌发法是最佳选择,I-KI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和TTC染色法不适宜用作台湾青枣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马少芹,许勇,宫国义,张海英,沈火林
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RSV-W)和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中国株系(ZYMV-CH)是危害我国西瓜的主要病害。以抗病毒病西瓜野生种质P.I.595203与感病普通西瓜自交系98R为亲本,采用单粒遗传方式得到109个F3代株系。分别对亲本、F1及F3代109个株系群体进行了苗期抗PRSV-W和ZYMV-CH接种鉴定,通过F3代群体的抗感分离情况来推测F2代单株的基因型,并分别对PRSV-W与ZYMV-CH抗性遗传及其这2个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P.I.595203对PRSV-W的抗性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可能存在微效修饰基因,将此基因暂定名为prs-W;同时进一步证实了西瓜对ZYMV-CH的抗性由单隐性基因zym-CH控制,zym-CH和prs-W2个抗性基因在遗传上存在一定连锁关系,其遗传距离是27cM。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徐秉良,师桂英,薛应钰
利用整合有CMVCP基因及NPT-II基因的改建质粒pBim438,以农杆菌为载体,对黄河蜜甜瓜子叶进行转化,以75mg/L卡那霉素筛选转化体,获得了完整的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证明转化植株整合了CMVCP基因,Western杂交证明转基因获得了表达。温室CMV攻毒试验及病毒含量测定表明,转基因甜瓜对CMV的侵染表达了较高的抗病性,能够推迟系统症状显症发生,减轻病害发生程度,转基因植株体内病毒含量低于对照。转基因植株抗病性存在差异,筛选出的2个抗性株系中,TM0-1抗性高于TM0-2。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姚玉新,赵玲玲,郝玉金,翟衡
苹果果实、尤其是成熟期的果实中多糖和其他次生物质含量高,难以提取RNA。对此,在原热硼酸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添加提取辅助剂并根据辅助剂特性调整提取步骤,高效、稳定地从苹果果实、尤其是后期果实中提取到了高质量的RNA。所得RNA的A260/A230大于2.0,A260/A280为1.8-2.1,并且RNA产量高,其中前期果实RNA产率在13.40μg/g以上,后期果实RNA产率在7.02μg/g以上,完全可以满足RT-PCR、cDNA-AFLP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张俊娥,邓秀新
细胞周期分析可为研究柑橘愈伤组织理化诱变提供依据。试验以暗柳橙、长沙橘、澳洲指橘、纳维来特脐橙等4种培养多年的柑橘愈伤组织为试材,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特定时间段的细胞周期,进而找到柑橘愈伤组织理化诱变的最佳时期即分裂最旺盛时期。结果表明,待测4种基因型柑橘愈伤组织在继代2周时处于分裂最旺盛时期,它们的S期时相比例分别为22.4%、21.9%、21.0%和22.9%。同时发现,待测的4种柑橘愈伤组织生长周期长短与再生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极易再生的暗柳橙生长周期最短,易再生的长沙橘、澳洲指橘次之,丧失再生能力的纳维来特脐橙生长周期最长。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彭军,周常勇,唐科志,谭万忠
柑橘裂皮病是由柑橘裂皮病类病毒(Citrusexocortisviroid,CEVd)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柑橘病害。分别采用快速微量核酸提取法和SDS-KAc抽提法在表现症状的Etrog香橼中提取核酸,采用一步RT-PCR法对CEVd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DS-KAc法可以消除带毒样品中非特异性条带。从嫁接接毒的铜水72-1锦橙植株的接穗部取嫩叶、老叶、皮,从砧木部茎杆上取老皮以及根皮分别提取总核酸进行RT-PCR检测,分析CEVd在甜橙体内的分布情况。初步检测结果表明在接穗的嫩叶、老叶、皮,砧木部茎杆的老皮和根皮上都可以检测到CEVd,以接穗部叶和皮检出稳定性高。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陆璐,赵长增,陶兴林
用分子标记方法检测甜瓜杂交种子纯度,如果从真叶中提取DNA,检测周期至少需要15d。为了缩短检测周期,我们分别以甜瓜的成熟干种子、吸胀水后“露白”种子、3d龄刚转绿子叶、6d龄子叶、9d龄子叶和12d龄子叶为材料,进行了提取总DNA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干种子和吸胀水后“露白”种子外,其他的材料都可以提取到DNA,但是DNA的质量因子叶日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日龄的子叶中,以3d龄子叶提取的DNA质量好。子叶6d龄时,提取的DNA质量次于3d龄,少量DNA开始出现降解,以后随着子叶日龄的增加,DNA降解加重。另外,与以真叶为材料提取的DNA样品相比较,子叶DNA样品中的蛋白质等杂质含量高,应增加氯仿抽提纯化次数。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娄晓鸣,章镇,姚泉洪,熊爱生,王化坤,彭日荷,李贤
构建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PRS-S1S2S的表达载体pYF9616,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该基因导入苹果品种红爱佳中,得到了抗卡那霉素的GUS阳性转化植株。随机取3株GUS染色阳性的转基因苹果植株经PCR扩增及RT-PCR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入转基因苹果的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得到了表达,ELISA检测证明在苹果植株中正确表达了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基因。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吴俊,徐芹,张绍铃,陶书田,李晓
为进一步研究活体条件下精胺对梨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以幸水、新雪、长-二十世纪为材料,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了不同浓度精胺处理的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精胺能促进花粉萌发,而超过一定浓度时则表现抑制作用,适宜于花粉萌发的精胺浓度是0-0.025mmol/L。精胺对花粉管生长的促进作用因品种而异,0-0.05mmol/L,精胺促进幸水、新雪花粉管生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花柱中上部;而到达基部的花粉管仍较少,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0-0.025mmol/L的适宜浓度下,精胺可促进长-二十世纪花粉管生长并到达花柱基部。不同浓度的精胺对幸水、新雪坐果影响不大;而适宜浓度的精胺可促进长-二十世纪坐果。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锦永,方金豹,顾红,张威远,魏世忠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于2003、2004年分别在河南长垣、开封及新密进行了4个独立试验,主要研究了环剥和GA3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果粒大小、果穗重量、种子数目、果梗耐拉力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于红地球葡萄果粒横径15-16mm时主干环剥可增大果粒10%左右,应用GA340-60mg/L水溶液浸蘸果穗,可显著增大果粒,增加果穗重量,对果穗其他性状、成熟期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波,高东升,王孝娣,李疆
以6年生曙光油桃为试材,研究40℃、45℃、50℃3个梯度高温短时间处理对花芽和叶芽的存活率、萌芽级数以及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探讨短时间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短时间高温处理时期的推迟,处理温度的升高,处理持续时间的延长,短时间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作用增强。11月30日高温处理中,4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呈负调控效应,其萌芽级数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淀粉含量高于对照;45℃和5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呈正调控效应,其萌芽级数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而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虽然部分花芽和叶芽因高温处理而死亡,但是在存活芽中短时间高温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作用明显增强。12月10日高温处理中,40℃高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的调控效应不明显,45℃和50℃高温处理和11月30日处理相同,具有正调控效应,只是前者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解除效果优于后者。不同高温处理桃芽的萌芽级数和淀粉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淀粉含量的降低,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即淀粉向可溶性糖的快速转变是高温解除休眠的部分原因。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李新岗,黄建,高文海
通过比较研究,初步确定了我国优良制干枣品种76个,优良制干枣产区21个,集中分布在我国北方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9个省区。研究提出了我国制干枣优生区的划分标准,包括年度因子标准和花果期因子标准2个方面的内容,前者包括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10℃的积温、无霜期、7月份气温、纬度,决定着优生区的地位;后者包括花期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幼果生长期和脆熟采收期的降雨量5个指标。影响着红枣优质丰产的水平。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刘威生,冯晨静,杨建民,刘冬成,张爱民,李绍华
以杏品种清密沙为试材,用引物UBC825〔序列为(AC)8T〕研究了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及退火温度对杏ISSR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rimer、Mg2+、Taq酶浓度对扩增效果有明显影响,而模板DNA和dNTPs含量对扩增结果影响不大。优化的反应体系为:20μL的反应体系中含10ng模板DNA、0.1mmol/LdNTP、0.25μmol/LPrimer、2.5mmol/LMg2+,0.5UTaqPolymerase。适宜退火温度为50-52.1℃。用引物UBC825和UBC868〔序列为(GAA)5〕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建立了5个种12份杏材料的ISSR指纹图谱。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8 ] |[阅读次数:0 ] - 耶兴元,范宏伟,仝胜利,马锋旺
以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品种秦美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热激锻炼对猕猴桃耐热性的诱导。试验结果表明,热激锻炼抑制了高温胁迫下猕猴桃叶片叶绿素的分解、细胞膜透性的增大和MDA含量的增加,使H2O2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增强了高温胁迫下抗氧化酶(SOD、CAY、POD、APX)活性和抗氧化剂(ASA、Pro)含量。说明热激锻炼诱导猕猴桃获得了耐热性。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谢鸣,陈俊伟,程建徽,秦巧平,蒋桂华,王力宏,王允镔,戚行江
以东魁、荸荠种、水梅为试材,研究了杨梅果实发育与糖积累及其关系。根据杨梅果实大小的增加将果实发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呈双“S型”曲线动态变化:第1阶段(约盛花32d前)果实纵、横径增长最快;第2阶段(32-63d)果核发育硬化,果重增加明显;第3阶段(63d至成熟)果实进入快速增长高峰,果重迅速增加,光合产物在果实中迅速积累。杨梅果实中积累的糖主要是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仅占总糖的1/4,蔗糖含量在发育初期和中期都较低,盛花52d后开始快速积累直至果实成熟,东魁高于水梅、荸荠种;葡萄糖和果糖变化大致保持同步,第1阶段较高,第2阶段降到最低,第3阶段迅速积累达到最高,与蔗糖积累基本保持一致,成熟时东魁与水梅较荸荠种高且相近。杨梅果实中酸性转化酶(Ivr)与中性转化酶(Nvr)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幼果早期最高,中期降低后维持较低活性直至成熟。品种间pH值变幅相似,果实发育第1阶段最高,第2阶段降到最低,转色后上升。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发育动态与蔗糖、葡萄糖、果糖的积累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果实横径的增加与果实糖积累组分中蔗糖的变化2者间相关性最大(r=0.93255**)。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0 ] - 胡桂兵,张上隆,徐昌杰,林顺权
根据177个GenBank中登录的柑橘编码蛋白密码子用法的分析结果,优化并重新设计和合成了含柑橘偏爱密码子、对柑橘黄龙病有杀灭作用的柞蚕抗菌肽D基因(命名为CAPD),克隆入pUC19克隆载体并经测序验证后,获得了含新抗病基因的重组质粒pUC19-CAPD。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SacI双酶切pUC19-CAPD克隆载体和pBI121植物表达载体的质粒DNA,回收pUC19-CAPD克隆载体中的CAPD基因小片段和pBI121植物表达载体中去掉GUS报告基因的大片段,经连接、转化和鉴定后,构建了由CaMV35S组成型启动子(35SP)驱动CAPD目的基因的新植物表达载体(命名为pHZ05);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HindIII双酶切含笋瓜韧皮部特异启动子(PSP)的pUCm-PSP克隆载体和pHZ05植物表达载体的质粒DNA,分别回收pUCm-PSP克隆载体中的PSP小片段和pHZ05植物表达载体中去掉CAPD目的基因上游35SP的大片段,经连接、转化和鉴定后,构建了由PSP驱动CAPD目的基因的新植物表达载体(命名为pHZ06)。利用细胞感受态法直接将2个由不同启动子驱动的含CAPD目的基因的新重组植物表达载体分别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GV3101、EHA105和发根农杆菌Ri15834等4个农杆菌菌株中,为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培育抵抗由韧皮部传导的毁灭性和检疫性病害柑橘黄龙病的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赵晓勤,宋世文,李建国,谢世恭,王泽槐,李楚彬,季作梁
利用植物远程监测系统对荔枝园中的大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大气蒸汽压差(VPD)等环境因子和茎干直径微变化、果实生长、叶片温度等树体生理指标进行了监测,发现该系统能准确及时并无伤害地记录他们的实时和周期性变化。据获得的数据初步表明,当果实处于快速膨大期,主茎的加粗生长明显缓慢,一旦果实采收后,茎干加粗生长则有一个迅速上升的变化;当土壤湿度高于33%(v/v)时,主茎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VPD白天上升,夜间下降,当夜间VPD始终高于0,就形成所谓的“夜间干燥”,VPD的这种变化对荔枝主茎和果实的生长以及叶气温差(LATD)都有较大的影响,如主茎和果实的日间收缩量随VPD的增大而增大,夜间空气干燥不但抑制了主茎生长,也使日最大LATD下降。据此认为,果实和茎干的生长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土壤湿度过高或者夜间空气干燥对荔枝的生长不利。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谢江辉,刘成明,马蔚红,雷新涛
对杧果不同生态型、不同胚性、不同果形与果色的38份品种和1个近缘种—扁桃进行了RAPD分析,19个引物在39份种质中共扩增出22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96条,多态性带的百分率为87.89%,表明品种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基础。利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0.755的水平上将38个品种分成3组,该结果与传统上以胚型为依据进行品种类群划分比较吻合。发现了多个与胚性密切相关和1个与果皮颜色密切相关的RAPD标记,并就部分品种的系谱关系、胚性和果皮颜色的遗传进行了探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阎振立,张全军,张顺妮,周增强,过国南,王志强
对富士、金冠、红星、嘎拉、华冠和GS4354、GS4772等17个品种(系)进行了枝干轮纹病田间发病状况调查,通过对其1年生枝的田间和温室接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同时研究了枝条皮孔密度和大小与轮纹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冠、北之幸、GS43543品种(系)对枝干轮纹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富士、华冠、金冠、红星等品种易感病;1年生枝条皮孔密度和皮孔大小与抗病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皮孔密度与其直径之积可作为1个形态指标,用于对枝干轮纹病抗性的简单评价。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