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安;李燕青;李壮;车升国;程存刚;
【目的】探究不同滴灌撒施组合下树体对~(15)N的吸收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获得适宜的肥料滴灌组合。【方法】以2年生烟富3/T337/山丁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滴灌袋模拟滴灌施肥方法。设置氮肥(N)、磷钾肥(PK)的滴灌或撒施的5个处理。T1:N撒施,PK滴灌;T2:N撒施,PK撒施(PK为水溶肥);T3:N滴灌,PK滴灌;T4:N滴灌,PK撒施(PK为水溶肥);T5:N滴灌,PK撒施(PK为普通肥料)。【结果】植株各器官的Ndff值均在T3处理下最高,中间砧和毛细根在T3处理与T5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主干和主根的~(15)N吸收量均在T5处理下吸收最高,其他部位的~(15)N吸收量在T5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15)N分配率除主干外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差异,主干在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在T5处理下分配率最高(11.24%),T3、T4处理下叶片和枝条的分配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多年生枝的氮肥利用率在T3处理下最高,且与T1处理有显著差异。主干的氮肥利用率在T5处理最高,与其他4个处理均有显著差异。侧根的氮肥利用率在T4处理下最高,与T1、T2处理有显著差异。植株整体的氮肥利用率在T3、T4处理与T1、T2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与T5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实际栽培管理中可以推广氮肥滴灌、磷钾肥撒施普通肥料的施肥方式。
2022年04期 v.39 564-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仵菲;蒲云峰;雷晓钰;何志浩;沈立荣;白红进;
【目的】探讨库尔勒香梨发育过程中不同果实部位的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对库尔勒香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组织部位的总酚、总黄酮、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FRAP)进行测定,并分析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库尔勒香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果肉和心外果肉中总黄酮、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果皮中熊果苷含量最高,在果肉和心外果肉中只检测出熊果苷、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异鼠李糖-3-O-芸香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在香梨果心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和FRAP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绿原酸含量最高;库尔勒香梨果实中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极高,其中与FRAP呈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库尔勒香梨果实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随着果实的发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果皮和果心具有更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和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2022年04期 v.39 574-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于会丽;谢宁;徐国益;邵微;徐变变;乔宪生;司鹏;
【目的】研究不同化肥用量配施海藻复合物对葡萄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葡萄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郑州和新乡2个园区,以阳光玫瑰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处理:F(全量传统水溶肥)、HF(全量传统水溶肥配施海藻复合物)、F1(减量25%传统水溶肥)、HF1(减量25%传统水溶肥配施海藻复合物)、F2(减量50%传统水溶肥)和HF2(减量50%传统水溶肥配施海藻复合物)。【结果】在郑州和新乡2个园区,HF处理较F处理能增加葡萄单果质量和产量,且在减量施肥条件下,HF1处理和HF2处理的单果质量和产量均高于F处理,其中,在郑州园区,HF2处理葡萄产量较F处理显著增加9.5%;在新乡园区HF1处理的葡萄单果质量和产量较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6.52%和66.31%。在郑州园区,HF1处理和HF2处理果实内在品质与F处理无显著差异;而在新乡园区,F1处理和HF1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31.46%和30.01%。同时,郑州园区配施海藻复合物处理果实色泽优于F处理,新乡园区HF1处理果实色泽与F处理无显著差异,但HF2处理显著降低了果实色泽参数。在养分含量方面,2个园区HF处理较F处理均能增加果实磷、钾养分含量,且在减量施肥条件下HF1处理果实磷含量显著高于F处理。【结论】在2个园区当前条件下,化肥减量均可增加葡萄产量和果实磷养分含量,其中减量25%传统水溶肥配施海藻复合物的果实可溶性糖、果实磷和钾养分含量均高于其减量50%处理。综合分析,减量25%传统水溶肥配施海藻复合物处理葡萄产量、果实品质和养分吸收综合效果较优。
2022年04期 v.39 584-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张芳;王晓红;罗泽虎;韩世玉;
【目的】评价贵州省15份野生桑种质资源果实品质,筛选综合品质优良的资源,为果桑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5份贵州野生桑资源为试材,测定单果质量、硬度、色泽等7个感官和pH值、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8个营养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野生桑资源果实品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998%,可以较好地反映桑椹品质的综合信息。聚类分析将15份野生果桑资源分为了两大类,分类结果与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果2、果11、果24、果33等可作为贵州优良果桑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2022年04期 v.39 593-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9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任海燕;李登科;王永康;赵爱玲;薛晓芳;苏万龙;石美娟;刘丽;李毅;
【目的】研究自花结实枣的柱头可授性、授粉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进程,为研究早期胚胎败育机制和克服枣树落花落果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以迎秋红枣品种为材料,定位观察单花开花动态,显微观察柱头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萌发情况、授粉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进程。【结果】迎秋红枣花为日开型,单花开放时间较短,约为26 h;最佳可授期为花瓣展平期至雄蕊展平期,持续4.5 h;授粉后8 h花粉管沿花柱道继续生长,并有少量花粉管生长到花柱的1/3处,36 h多数花粉粒进入花柱的2/3处,授粉后48 h,到达花柱基部;授粉后2 d花粉管经珠孔进入珠心释放2个精细胞,一个精细胞与胚囊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授粉后3 d,另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授粉后5 d,合子开始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接着继续分裂,形成六细胞原胚。但授粉后6 d,可见珠被开始萎缩、原胚发育停滞的现象。授粉后12 d,发育成球形胚。【结论】揭示了迎秋红枣的柱头形态变化、授粉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在授粉后6 d珠被萎缩引起了枣的早期败育。这种自花结实的迎秋红枣早期胚胎败育可能与落花落果现象有关。
2022年04期 v.39 602-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思威;孙海滨;常虹;钟声;赵俊生;王潇楠;
【目的】探究广东茂名区域主栽荔枝品种白糖罂的营养成分特征,选择适合白糖罂外观和内质的评价指标,为白糖罂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1年度来自茂名28份白糖罂样品的20项品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白糖罂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单果质量、可食率、部分可溶性糖含量等6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小,为3.74%~10.29%;其余14项指标变异系数较大,为12.81%~81.63%。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甜度、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滋味物质贡献值结果显示,蔗糖可显著影响茂名白糖罂的甜味,苹果酸和抗坏血酸显著影响其酸味。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贡献率较高的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226%,4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果实总糖、酸度、还原糖和果实总有机酸含量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茂名白糖罂荔枝果实品质评价预测模型,包括4个有效指标,其中系数大于1的为苹果酸含量和甜度。【结论】可滴定酸、苹果酸、抗坏血酸含量和甜度等品质指标是评价茂名白糖罂果实品质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育种者选择亲本提供参考,也将为深入探究白糖罂果实内营养物质代谢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4期 v.39 610-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2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2 ] - 陈秀萍;苏文炳;蒋际谋;姜帆;
【目的】探讨枇杷种质资源不同组织中主要三萜酸组分含量多样性,为功能化利用与特异资源挖掘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份枇杷种质叶片、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熊果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等三萜酸组分含量,并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0份枇杷资源的叶片、果皮、果肉、种子中均含有熊果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各组织中的三萜酸组分含量变异系数为21.8%~213.4%,变异最小的是叶片齐墩果酸含量,变异最大的是果肉熊果酸含量。不同组织中,叶片的三萜酸含量最高,其熊果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和总三萜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0、3.47、1.10、8.63 mg·g-1,是果皮的1.8~2.2倍、果肉的64.1~582.2倍、种子的114.4~170.6倍。大多数资源叶片和果皮的熊果酸含量最高,平均熊果酸含量各占总三萜酸的47.5%和51.4%,其次是科罗索酸含量,各占40.2%和35.7%,齐墩果酸含量均最低;果肉中科罗索酸含量最高,占总三萜酸的75.6%~94.1%,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低。各组织中的熊果酸、科罗索酸与三萜酸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枇杷种质资源各组织中的熊果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含量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叶片的三萜酸含量高于果皮,二者的含量远高于果肉和种子。研究结果可指导叶片高三萜酸种质挖掘,也可用于果皮高熊果酸或果肉高科罗索酸优异资源的挖掘。
2022年04期 v.39 62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