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思为;张黄伟;岳超;李梦;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对10种蔷薇科果树的AAT基因家族进行分析,为果实香气调控的候选基因鉴定提供前期基础。【方法】基于10种蔷薇科果树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应用保守结构域鉴定不同果树的AAT基因家族,分析其理化性质、保守域结构、亚组分类、进化关系、内含子与外显子结构、染色体定位等信息。【结果】10种蔷薇科果树中共鉴定出46个AAT基因序列,分别为中国白梨4个、梅4个、桃8个、苹果7个、西洋梨4个、杜梨6个、甜樱桃2个、森林草莓1个、凤梨草莓7个以及黑树莓3个,各物种AAT基因随机分布在染色体上。通过聚类分析,将这46条基因序列分为4个区组;亚细胞定位与理化性质分析显示,AAT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上,整体在弱酸性至弱碱性的范围内,为亲水性蛋白,同时大部分蛋白呈现不稳定的状态。通过共线性与表达分析,发现蔷薇科果树AAT基因家族在其进化过程中主要受纯化选择作用的影响。【结论】在10种蔷薇科果树中,共鉴定出46个AAT基因家族序列,最少的为森林草莓(1个),最多的为桃(8个)。AAT基因家族的各序列结构相对保守,受纯化作用的影响明显。
2021年07期 v.38 1029-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王悦星;周婉莹;张文慧;吴婉婉;张晓娟;于月华;
【目的】中国是猕猴桃属植物资源的原生地,秦巴地区是中华猕猴桃原变种和美味猕猴桃变种复合体的主要分布地区,对其主要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猕猴桃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筛选的20个多态性丰富的SCoT分子标记,采用Beiyes算法、UPGMA法和PC方法对秦巴地区85份主要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群体遗传基础分析。【结果】20个多态性SCoT标记共扩增产生108个等位位点,9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个SCoT标记检测出5.4个位点和4.6个多态性位点,每个SCoT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46~0.96,平均值为0.70。从6个猕猴桃材料中筛选到了特异SCoT引物。Beiyes和UPGMA聚类结果不同,三元主成分分析不能将85个材料明确分组。85份猕猴桃品种(系)及野生近缘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4~0.94,平均为0.74。生产中栽培的36份猕猴桃品种(系)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3~0.90,平均为0.74。46份雌性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7~0.90,平均为0.74。36份雄性资源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0.94,平均为0.77。20份野生近缘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0.91,平均为0.73。【结论】Beiyes算法分析的群体遗传结构比UPGMA和PC分析与实际更接近。秦巴地区中华猕猴桃复合体内遗传资源较丰富。野生近缘种间遗传差异较大,雌性资源的遗传差异较雄性资源大。
2021年07期 v.38 1044-1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崇斌;郭乙含;李舒庆;徐红霞;黄天启;林顺权;陈俊伟;杨向晖;
【目的】探究枇杷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以及果实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枇杷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对宁海白与大房杂交产生的130株F1杂种后代的7个果实重要性状进行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调查的7个果实性状均呈正态分布,其中果肉厚度、果实横径、果实质量、果实纵径等4个性状表现出趋低遗传倾向;种子数、种子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个性状表现出趋高遗传倾向。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质量与其他6个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而通径分析显示,果实横径、种子质量、果肉厚度、果实纵径、种子数是影响果实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果实横径和种子质量对果实质量的影响最大,而种子数的影响最小。【结论】7个果实重要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其中果肉厚度、果实横径、果实质量、果实纵径遗传倾向趋于趋低遗传,种子数、种子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趋高遗传;果实横径和种子质量是影响果实质量的关键性状。
2021年07期 v.38 1055-1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肖春丽;钟昌开;张梦婷;余姿蓉;董玲玲;谭晴;张贺;蒲金基;刘晓妹;
【目的】揭示漆酶基因Cglac10在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长及侵染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qPCR技术对Cglac10在该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同源重组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敲除突变体ΔCglac10H和回复菌株C-ΔCglac10H。【结果】Cglac10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量是侵染前的8.02~13.66倍。回复菌株C-ΔCglac10H的表型与野生型菌株的无显著差异;突变体ΔCglac10H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与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明显外,菌落颜色变为白色,培养10 d时菌丝中黑色素含量下降了67.33%,产孢量显著下降;在水膜中培养至24 h时,ΔCglac10H才偶见形成附着胞,36 h时的形成率仅为野生型菌株的44.85%;在PDB中培养6 d后,ΔCglac10H的胞内漆酶活性较野生型菌株下降了57.61%;不刺伤时,ΔCglac10H几乎不致病,刺伤接种6 d后,观察到ΔCglac10H的致病力比野生型菌株下降了52.94%。【结论】Cglac10在C. gloeosporioides无性繁殖及侵染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1年07期 v.38 1066-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秀美;王宏;刘志;于年文;李宏建;里程辉;
【目的】探讨不同负载量的树体结构、叶绿素、光合指标、果实品质,为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0年生岳阳红/77-34/山定子苹果为试材,高中低产3种负载量作为处理,研究了负载量对树体结构、叶绿素、光合指标、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的树体结构以处理Ⅱ枝芽量1046×103个·hm~(-2)、长中短枝比1∶2.7∶8.4,较合理;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比叶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越高比叶质量相对越大,以处理Ⅱ叶绿素含量最高;处理Ⅱ能明显改善岳阳红的光合性能,显著提高光合速率;处理Ⅱ的果实品质最好,果实硬度、糖、酸适宜,果面光洁度好,易着红色,品质优于其他处理。【结论】负载量中等(193个·株-1)的处理Ⅱ果实内在和外在品质好,有助于树体的营养积累和丰产稳产。
2021年07期 v.38 1077-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丽;高登涛;魏志峰;石彩云;徐玉西;
【目的】探讨新型生长调节剂调环酸钙处理对富士苹果新梢旺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富士苹果合理控旺提供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常用的控旺剂PBO和清水分别作为对照设置7个试验处理:CK(清水)、T1(100倍PBO)、T2(200倍PBO)、T3(300倍PBO)、T4(100 mg·L-1调环酸钙)、T5(300 mg·L-1调环酸钙)、T6(500 mg·L-1调环酸钙),在新梢旺盛生长期进行喷施,测量不同处理对富士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喷施300 mg·L-1调环酸钙处理的效果最好,新梢生长直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面亮度值L*测试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蓝色差值b*、色泽饱和度C、色调角h等指标与其他处理相比均差异不显著。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主要测量指标进行了综合排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T5(300 mg·L-1调环酸钙)>T3(300倍PBO)>T4(100 mg·L-1调环酸钙)>T6(500 mg·L-1调环酸钙)>T2(200倍PBO)>T1(100倍PBO)>CK(清水)。【结论】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控旺处理的树体和果实综合指标都优于对照,300 mg·L-1调环酸钙处理的综合指标最好,能促进新梢增粗,抑制新梢旺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并能提高果实的光泽度。
2021年07期 v.38 1084-1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1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 李永杰;金国强;淳长品;朱潇婷;邱晓莹;
【目的】以杂柑甘平为试材,研究其果皮的发育特征及其与裂果的相关性,探索赤霉酸(GA3)对果实裂果的影响,为柑橘裂果的机制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果皮的解剖结构,应用机械喷雾GA_3于果实表面,并对裂果率和果实品质参数进行评价。【结果】果实发育的果形指数由盛花后30 d的0.92趋向扁圆形发展,到转色前为0.76。谢花后,果皮厚度随着果实的发育快速增长,在盛花后45 d左右达到最高值0.50 cm,之后逐渐变薄,直至转色前维持在0.19 cm左右。解剖结构显示中果皮细胞间在盛花后45 d即开始出现明显的裂隙,随着发育的进行持续扩大,成为果皮开裂的敏感部位。GA_3喷施有利于表皮细胞和中果皮细胞维持相对稳定的层次和胞间连接,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裂果的发生,与对照相比,3次10 mg·kg-1处理可降低果实裂果率54.53%,并且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柑橘果实裂果与果形趋扁圆形发展、果皮持续变薄及中果皮胞间隙扩大有关,外源GA_3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裂隙的发展,进而显著降低裂果的发生。
2021年07期 v.38 1092-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2K] [下载次数:1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张宁;杨始锦;马宗桓;李艳梅;曹雪璟;仇银生;毛娟;陈佰鸿;
【目的】探究外源GA_3对葡萄叶片向光性的调控机制。【方法】以6年生意斯林(Italian Riesling)葡萄为试材,选择晴朗的天气,选取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植株,于8:00前将长度超过80 cm的新蔓去除副梢后拉平,用塑料胶带固定在立架的第三道铁丝上,使叶片正面向下、背面向上,叶片呈水平状态,然后对固定后的叶片进行喷施药剂处理,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75 mg·L-1的赤霉素(GA_3)、200 mg·L-1的烯效唑(S3307)和清水(CK)。处理后测定叶片水势、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内源激素含量的日变化。【结果】GA_3处理后,10:00—18:00时叶片水势显著低于对照,光合参数Pn、Gs、Tr在12:00—18:00较对照显著降低,Ci的变化则与Pn、Gs和Tr相反,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ETR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NPQ较对照显著升高。S3307处理后,叶片水势在14:00—16:00显著高于对照,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与GA_3处理相反。同时,内源激素含量也发生了变化,GA_3处理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叶片和叶柄中GA_3、IAA和ZT含量,降低了内源ABA含量,S3307处理后则相反。【结论】外源GA_3通过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叶片与叶柄中GA_3/IAA的比值对叶片的向光性产生了抑制作用。
2021年07期 v.38 1102-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8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樊卫国;潘学军;陈红;杨婳若;龚芳芳;官纪元;王梦柳;穆瑞;
【目的】探究外源草酸对喀斯特地区刺梨栽培的石灰性黄壤及树体营养状况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应对石灰性土壤对刺梨的养分胁迫和提高其果实产量、品质寻找新的技术路径。【方法】以石灰性黄壤上种植的3年生贵农5号刺梨为材料,连续3 a(年)进行每株0(对照)、5、10、15 g的草酸施入量处理。【结果】施用草酸能够明显降低刺梨立地石灰性黄壤的pH值和交换性Ca的含量,增加其他营养元素的有效含量,增强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碱性磷酸酶、铁还原酶、蛋白酶的活性,增加三大微生物种群及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的数量,提高叶片中除Ca以外的营养元素的含量,能够明显提高刺梨果实的产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以每株施用10 g草酸处理的效果最好。【结论】施用草酸能够增强喀斯特地区刺梨立地石灰性黄壤的养分酶活性和有效氮、磷、钾、铁、锌、硼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增加土壤和树体的养分含量,对提高刺梨的产量、品质有明显作用。
2021年07期 v.38 1113-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芳芳;郭素娟;廖逸宁;马雅莉;
【目的】为解决河北迁西地区板栗园干旱缺水和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优化的土壤管理模式,并进行效果验证,为其改进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年生板栗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Yanshanzaofeng’)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行间覆草(GC)和清耕(CT),副处理为4个施肥处理,即无机肥(F)、有机肥(M)、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F+M)、不施肥(CK),于2019和2020年连续2 a(年)研究覆草-施肥模式对板栗园土壤状况和细根形态以及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行间覆草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高于清耕处理,覆草区0~20 cm和20~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分别比清耕区相应土层高18.76%、17.62%;而且行间覆草还具有高温时节降温、低温时节保温的作用;各施肥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覆草和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板栗园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对板栗细根养分含量和形态特征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且各指标均表现为GC>CT,其中GC(F+M)和CT(F+M)处理的增量最为显著;GC(F+M)处理的单株产量最高,不同覆草-施肥模式增产幅度为4.95%~45.21%。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理化指标对板栗单株产量的贡献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N>AK>AP>SWC>TEM>OM>pH>TP>SBD,土壤速效养分和含水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52.21%、13.91%。【结论】在迁西地区板栗栽培中,行间覆草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是该地区板栗增产的较适宜的土壤管理方式,建议广泛推广。
2021年07期 v.38 112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8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蒋政华;王泽新;张慧颖;范乐敏;曾文芳;刘普;
【目的】为明确早熟桃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评价其在不同桃品种中的致病力差异;筛选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和活体接种防效。【方法】根据科赫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法测定5个桃品种的果实对该病原菌的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15种药剂对桃软腐病病菌的毒力,通过贮藏试验验证药剂对桃软腐病的防效。【结果】分离获得了27株形态特征相同的菌株。结合rDNA-ITS和rDNALSU克隆与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病原菌为Gilbertella persicaria。室内离体接种48 h后,测量显示中油19号和中桃红玉的病斑直径最小。微孔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5种药剂中,吡唑醚菌酯抑制效果最明显,EC50为0.168mg·L-1。采后贮藏试验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处理抑菌效果最好。【结论】引起桃软腐病的致病菌为Gilbertella persicaria,且中油19号和中桃红玉较抗病。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该菌有很好的防效,在桃软腐病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2021年07期 v.38 1136-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5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普继雄;周宗山;王娜;冀志蕊;张俊祥;
【目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明确弥勒市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咯菌腈和氟吡菌酰胺的抗药状况,为葡萄灰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弥勒市市辖的12个乡、镇(农场)采集葡萄灰霉病样本,分离和纯化得到197株灰霉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97株灰霉病菌对4种农药的敏感性。【结果】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抗药频率分别为71.1%、100.0%,高抗频率分别为13.7%和23.8%;除在弥勒市弥阳地区检测到2株低抗咯菌腈菌株,其他地区未检测到抗咯菌腈菌株;分离的葡萄灰霉病菌均对氟吡菌酰胺敏感。【结论】弥勒地区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腐霉利和嘧霉胺双重抗性频率为71.1%。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以咯菌腈或氟吡菌酰胺与生物农药交替使用进行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2021年07期 v.38 1147-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8 ] - 裴艳刚;马利;岁立云;崔永亮;刘晓敏;龚国淑;
【目的】通过评价当前国内主要猕猴桃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表现,为猕猴桃抗病品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枝条离体划伤接种,分别以红阳和海沃德猕猴桃作为抗感参照品种,对12个猕猴桃品种进行室内抗性鉴定;采用自然诱发接种法对23个猕猴桃品种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定点监测不同品种在产业化园区中的抗病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筛选出的抗性品种,在重病园区进行改种,探索利用抗病品种防控猕猴桃溃疡病的实际效果。【结果】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显著,室内抗性鉴定12个供试品种,其中抗病2个、中抗4个、中感6个;田间抗性鉴定23个供试品种,其中高抗3个、抗病2个、中抗6个、中感5个、感病4个、高感3个;规模化生产中红阳、Hort16A和金艳等中华猕猴桃品种表现出高度感病,海沃德、翠玉和魁绿品种表现出较高抗性;将红阳与Hort16A高感品种改换为翠香、翠玉、徐香、海沃德等抗病品种后,植株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显著降低,相对防效超过85%。【结论】供试品种总体抗性趋势由高到低是软枣、毛花猕猴桃品种>美味猕猴桃品种>中华猕猴桃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和利用抗病品种是解决猕猴桃溃疡病危害的有效途径。
2021年07期 v.38 1153-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程珊珊;李桂荣;全冉;邹路明;王保全;
【目的】分析果树害虫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深入了解果树害虫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果树害虫研究的年度和国家进行了科研合作、关键词、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出美国、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20个国家在1995—2020年发表了8551篇果树害虫相关文献。国内外果树害虫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在果树类型、虫害和虫害管理3个方面频次出现最高的分别为杧果、果蝇和生物防治。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发现果树害虫的研究热点与绿色可持续防控相关,尤其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和生物防治两个方面的研究。【结论】近25年国内外对果树害虫的研究关注度除了2019年之外,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研究内容涵盖果树害虫寄主植物、虫害种类和防控技术等方面。IPM和生物防治作为新兴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达到了避免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对果实的危害和影响,以及利于食用者身体健康的双赢效果,已经在果树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21年07期 v.38 1163-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庆;骆军;施春晖;张学英;蒋爽;
沪晶梨18号是由八幸×早生新水杂交选育出的早熟砂梨新品种。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50 g;外观美,果皮褐色,套袋后黄褐色,果心小,果肉脆、甜,肉质中细,汁液多,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为12%,品质上。在上海地区盛花期为3月底—4月初,成熟期为7月上中旬,果实发育期100 d左右。幼龄树生长健壮,成年树生长势中庸;短果枝连续结果能力较差,宜采用腋花芽结果。
2021年07期 v.38 1201-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方伟超;朱更瑞;王力荣;陈昌文;曹珂;王新卫;王小丽;
粉线菊是菊花桃×红垂枝F1代中选出的优株2001-109自然实生培育而成的观赏桃花品种。花为菊花形,花径3.8 cm,花瓣粉红色,花瓣间明显分离散开,5瓣,1轮,皱缩,细长;花丝粉红色、35~37条,花药橘红色,有花粉;雌蕊1枚,雌蕊与雄蕊等高;萼片红褐色,1轮,5枚,萼筒内壁浅黄色。果实圆形,果个极小,味酸,不宜食用。树姿开张,乔化,节间长度2.26 cm,叶片呈长椭圆披针形,叶腺肾形。郑州地区3月20日左右始花,盛花期持续8~10 d。8月下旬果实成熟,果实生育期155 d左右。11月下旬落叶终止,全生育期270 d。在河南省新乡、漯河、鄢陵、西华和北京、上海等地种植,均表现出花期较早、花形新颖别致等特点。
2021年07期 v.38 1204-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乐晗;宋文清;张卫华;黄振宇;陈龙;崔泽轩;陈玉玲;
早红艳是串枝红自然杂交种子经实生繁育选优培育而成的早熟硬肉杏新品种。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质量71.7 g,最大果质量95.0 g;果实较对称,缝合线浅,梗洼中深,果顶圆凸,有果顶尖,果皮有茸毛,中厚;果实底色橙黄色,阳面鲜红色,有光泽。果肉橙黄色,肉厚质细,果肉硬,纤维少,味甜,芳香浓郁。果核椭圆形,褐色,离核。核仁苦,种仁较饱满。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6.5%,维生素C含量8.69 mg·100 g-1,可食率96.6%。新乡地区3月中旬开花,5月下旬果实成熟,11月中旬落叶。树体生长势强,易成花,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自花结实能力差,需配置授粉树。早红艳外观美,品质优,早熟,耐贮运,丰产稳产,适应性强,适合在河南及周边平原、丘陵、山地等杏栽培区栽培。
2021年07期 v.38 1207-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伟;彭家清;潘亮;朱先波;刘涛;肖丽丽;王华玲;程均欢;肖涛;
汉美猕猴桃是十堰市经济作物研究所从野生猕猴桃优株实生播种群体中选育而成的绿肉美味猕猴桃新品种。果实端正均匀,呈长圆柱形,果喙微钝凸或平,果面覆黄褐色短硬毛,平均单果质量109.3 g,最大单果质量150.6 g。果肉浅绿色,中心柱黄白色,肉质细滑,多汁,风味浓郁,酸甜爽口,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7.5%,干物质含量17.1%~21.5%,总糖含量10.7%~12.6%,可滴定酸含量1.2%~1.6%,果实维生素C含量1400.0 mg·kg-1。萌芽率52.1%,成枝率94.5%,果枝率94.3%,以中果枝、短果枝的1~7节着生花序4~7个,以单花为主。果实生育期约150 d,在湖北十堰地区4月下旬开花、10月下旬成熟,无生理落果现象,果实耐贮藏,软熟后货架期较长。汉美长势强健,遗传性状稳定,果个大、丰产性强,中抗溃疡病,嫁接苗第4年每666.7 m2产量超过2000 kg,适宜在鄂西北等类似区域栽植。
2021年07期 v.38 121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庆莲;赵密珍;王壮伟;关玲;刘佳全;蔡伟建;夏瑾;陈志京;
紫金粉玉是由优良红花品系08-1-N-5与早熟大果白花品系09-8-S-9杂交选育出的早熟红花草莓新品种。花色粉红,果实圆锥形,平均单果质量16.85 g,果面红色、平整。果实风味酸甜,香气佳,全年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0.05%,果实硬度高,为2.17 kg·cm-2。在江苏南京地区,9月上旬定植,11月下旬成熟,抗炭疽病、白粉病和蚜虫等,连续开花结实性强,产量达21.34 t·hm-2,鲜食观赏兼用。适合在长江流域草莓产区及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区设施观赏化栽培。
2021年07期 v.38 1214-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