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学报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电话:0371—63387308
    0371—65330928
邮箱:guoshuxuebao@caas.cn

银行汇款(审稿费、版面费)

开户行: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管城支行

账 号: 16045601040002497

开户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郑州果树研究所

附言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发票信息请发编辑部邮箱)。

访问量:905608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 宜昌橙(Citrus ichangensis)体细胞中期染色体CMA荧光显带分析

    李春艳;李晔;向素琼;李晓林;梁国鲁;汪卫星;

    【目的】宜昌橙是柑橘属抗逆性较强的一类重要野生种质资源,且具有特殊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联会现象,染色体研究对其起源与进化、重要基因的发掘与应用以及染色体结构与组成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宜昌橙体细胞中期染色体CMA荧光显带分析可为丰富其染色体特征、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以及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机制探讨等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选取8个不同类型的宜昌橙为试验材料,采集幼嫩茎尖制备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标本,利用CMA荧光显带技术对其进行荧光带型分析。【结果】8个类型宜昌橙均显示出了不同的CMA(+)带型,根据带型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将其分为4个不同类型:C型:两臂的端部具有CMA(+)荧光带;D型:长臂或短臂的端部具有CMA(+)荧光带;E型:没有荧光带或较弱;Bst型:宜昌橙随体染色体荧光带型,呈现为一个端部、近着丝粒区域及整个随体具有CMA(+)荧光带。【结论】各供试宜昌橙CMA带型呈现明显的多态性与差异性,且部分同源染色体表现出CMA(+)条带杂合性;CMA显带分析可初步对宜昌橙不同种质进行遗传分类;宜昌橙遗传差异与CMA荧光显带技术在宜昌橙与柑橘属植物染色体特征分析以及系统分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6年12期 v.33 1469-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华东葡萄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的抗白粉病特性分析

    王辰;姚文孔;谢小青;童威霍;王磊;王杰;王跃进;

    【目的】分析华东葡萄抗白粉病株系‘白河-35-1’的Ring型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的转基因植株对葡萄白粉病的抗性,研究这2个基因的抗白粉病特性,为改良欧洲葡萄抗病性提供可用基因。【方法】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的编码区序列(CD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在白粉菌诱导和水杨酸处理后的葡萄叶片中的表达;使用聚乙二醇(PEG)介导法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无核白’和‘红地球’植株;经过苯胺蓝染色,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分析白粉菌在转基因植株叶片上的生长情况,鉴定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结果】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和VpUIRP3响应白粉菌和水杨酸处理,表达模式明显区别于感病对照‘赤霞珠’。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VpUIRP2蛋白定位在细胞质,VpUIRP3蛋白定位无特异性。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4个VpUIRP2的转基因‘红地球’株系和1个‘无核白’株系,转基因株系对白粉病表现出抗性。【结论】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泛素连接酶基因VpUIRP2能增强葡萄对白粉病的抗性,可以作为抗病基因用于改良欧洲葡萄的抗病性。

    2016年12期 v.33 1477-1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书讯

  • 《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论文集及系列译文集》

    <正>《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系列译文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已出版9册,还有3册待出版,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5个国家。印制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新颖。对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草莓产业决策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也有借鉴作用。《Book of Abstracts,VII International strawberry Symposium,ISSH》,主编张运涛,定价300元《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trawberry Sym-

    2016年12期 v.33 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栽培·生理·生态

  • 套袋对2种类型红肉猕猴桃果实着色的影响

    李玉阔;齐秀娟;林苗苗;李志;方金豹;

    【目的】探讨套袋处理对2种不同类型红肉猕猴桃果实着色的影响,为解析光照对花色苷合成分子机制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类型的红肉猕猴桃品种‘红阳’与‘天源红’为试材并分别对其进行套袋处理,使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可携式色差计CR-400对不同处理、不同时期、不同果实部位进行色差指标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这些样品果的花色苷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套袋能使‘红阳’猕猴桃果实中果皮、内果皮的色度角明显降低,促进中果皮绿色变淡,内果皮红色变深。‘红阳’猕猴桃的中果皮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始终没有检测到花色苷的存在,内果皮在花后70 d开始有花色苷的积累,随后出现交替增长的规律。在果实生长发育前期,套袋果实解袋后内果皮花色苷积累量高于一直套袋和未套袋果实。在花后100~120 d,未套袋果实内果皮花色苷积累量一直增加,至花后120 d达到最大,高于一直套袋和解袋果实。套袋能够显著降低‘天源红’果实外果皮的色度角,而对果肉(中果皮和内果皮)和果心色度角并无显著影响。一直套袋会阻碍花色苷在外果皮、果肉、果心中的积累。套袋果实解袋后外果皮、果肉、果心花色苷的积累量明显升高,在花后110 d达到最大。【结论】套袋果实解袋能够促进‘红阳’猕猴桃果实内果皮更多地积累花色苷,甚至高于非套袋果实,可以促进内果皮更好地着色。一直套袋能够促进‘红阳’内果皮着色,但促进强度不如前者。套袋处理对‘天源红’果实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果皮,果肉次之,对果心的影响较小。套袋果实解袋能够促进‘天源红’猕猴桃果实外果皮、果肉更多地积累花色苷,甚至高于非套袋果实,可以促进外果皮和果肉更好地着色。一直套袋阻碍‘天源红’果实花色苷的合成积累,影响着色。

    2016年12期 v.33 1492-1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阿蒂莫耶’番荔枝花期挥发性成分和香味特征分析

    乔飞;江雪飞;徐子健;丛汉卿;党志国;陈业渊;

    【目的】鉴定‘阿蒂莫耶’番荔枝花朵开放过程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分析其香味特征。【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其花发育过程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变化。【结果】在‘阿蒂莫耶’番荔枝花朵不同发育阶段共检出37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和萜烯类,其中,花朵半开期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萜烯类化合物在各个时期所占比例最高、种类最多,主要有蒎烯、月桂烯、罗勒烯等,并且萜烯类物质随着花朵开放,含量逐步上升。经对挥发性物质的香味进行分析,半开期和全开期花朵共涵盖18种香型,其中,松柏香、药草香、玫瑰香、铃兰花香、兰花香、木香、果香、青香荷载均较大,且两个阶段花朵香韵分布基本一致,可视为‘阿蒂莫耶’番荔枝花朵的主要香韵。【结论】幼花期与花瓣闭合期、半开期和全开期相比较,挥发性成分有较大不同;而花瓣闭合期、半开期和全开期3个时期挥发性成分种类基本一致。半开期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是花香精开发的最佳时期。此外,检出的芳樟醇、罗勒烯可以吸引授粉昆虫,为番荔枝人工辅助昆虫授粉提供了参考。

    2016年12期 v.33 1502-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沙藏埋枝处理对促进平欧杂种榛绿枝扦插生根的机制分析

    董宁光;齐建勋;陈永浩;郝艳宾;

    【目的】探讨埋干黄化促进榛子嫩枝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基础,为榛子及其他木本植物的扦插繁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平欧杂种榛为材料,对1 a生硬枝进行埋干催芽,获得基部黄化嫩枝,结合生长素处理,进行扦插生根试验并测定插穗营养物质、酚类化合物和内源激素含量。【结果】榛子黄化嫩枝的生根率显著高于非黄化嫩枝,黄化处理提高了榛子嫩枝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酚酸含量,降低了类黄酮和ABA含量,对IAA含量没有影响。在生根诱导初期,榛子黄化嫩枝的IAA含量极显著升高,IAA/ABA值显著上升,ABA含量变化不显著;未黄化嫩枝的IAA含量、ABA含量和IAA/ABA值没有显著变化。施加外源IBA后在生根诱导初期,黄化嫩枝的IAA含量升高了176%,IAA/ABA值极显著上升,ABA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未黄化嫩枝的IAA含量升高了75%,IAA/ABA值显著上升,ABA含量变化不显著。【结论】埋干黄化可以提高榛子嫩枝扦插的生根率,黄化处理促进了榛子嫩枝内源生长素的运输和对外源生长素的吸收转化,IAA/ABA值是衡量榛子嫩枝生根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6年12期 v.33 1510-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漳州莲雾产期调节技术研究

    郑加协;周红玲;张少平;郑云云;

    【目的】探讨以无公害催花剂替代目前莲雾产期调节所用的有机磷农药催花剂的莲雾产期调节技术。【方法】以6 a生的‘粉红种’莲雾为试材,在3月初对植株进行轻度修剪后,等植株长出的第2次梢成熟时,对植株进行产期调节处理,处理包括单独或组合用栽培措施及催花剂(自行配制的一种叶面肥MP或对照的乐斯本)。【结果】2 a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环剥、遮光、断根与催花剂(MP或乐斯本)组合处理的莲雾的平均株花穗数和株产量都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各处理,而该组合处理中催花剂用MP与乐斯本之间的平均株花穗数和株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平均株花穗数在200穗以上,平均株产在70 kg以上。所有处理间的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差异都不显著。【结论】用自行配制的无公害催花剂MP替代目前莲雾产期调节所用的乐斯本等有机磷农药催花剂是可行的。

    2016年12期 v.33 1517-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苗期不同水分处理对草莓花芽分化及果实早熟化的影响

    万春雁;糜林;李金凤;霍恒志;陈丙义;陈雪平;

    【目的】明确草莓繁苗期基质的最佳水分含量,进一步揭示草莓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方法】以优良品种‘红颜’为试材,设置育苗基质水分含量10%(S1)、20%(S2)、30%(S3)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植株花芽分化率及茎尖生化物质、物候期、果实性状等的影响。【结果】S1花芽分化早,S2花芽分化速度快,8月14—24日是花芽分化的集中期;3个处理的有机碳(C)、全氮(N)含量变化不一,但C/N均在8月14日前呈上升趋势,S1、S2的C/N在8月24日迅速上升,花芽分化率高。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表现为S3>S2>S1,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含量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含量都呈上升趋势。3个处理的ABA/GA与CTK/GA、ABA/IAA与CTK/IAA变化趋势分别比较相近,且ABA/GA>CTK/GA,ABA/IAA>CTK/IAA;S2从盛花期到果实始熟期时间为24 d,较S1、S3分别提早9、8 d;除5月份外,同时期S2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S1的平均硬度最高;S2的单果质量大,总产量每株为378.3 g,高于其他处理,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47.1%,较其他处理早熟化程度高。【结论】S2的花芽分化速度快,果实发育天数少,早期产量高,建议在生产中采用基质水分含量20%(适度干旱)育苗;合适的C/N、ABA/IAA促进草莓花芽分化。

    2016年12期 v.33 1523-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果品质量与安全

  • 柚黑斑病菌的生长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

    卢松茂;林秀香;蔡坤秀;鲁国东;罗金水;王龙平;余智城;

    【目的】明确‘琯溪蜜柚’黑斑病菌(Phyllosticta citriasiana)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及寄主范围,为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P.citriasiana分生孢子在疏水性基层表面及不同萌发条件下的萌发率差异;分析菌丝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差异;并采用人工刺伤接种法测定菌丝对28份芸香科植物的致病性。【结果】P.citriasiana分生孢子在水溶液和1%葡萄糖溶液中24 h的萌发率低(8.3%和25.3%),而48 h的萌发率高(52.7%和61.4%)。0.7 mol·L-1Na Cl溶液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72 h的萌发率仅为16.4%。菌丝在2%山梨醇燕麦培养基(SOA)生长最快,菌落直径达4.9 cm(9 d),在燕麦培养基基(OA)、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和完全培养基(CM)上的生长速率次之。菌丝在25~30℃、黑暗或光照(24 h·d-1)条件下生长快,而在温度≤20℃或≥35℃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或停止生长。菌丝或分生孢子悬浮液经55℃水浴处理15 min后,均失活。人工接种试验表明,P.citriasiana除侵染‘琯溪蜜柚’外,还可侵染柚类的‘龙柚1号’‘龙柚2号’和‘坪山柚’,柠檬类的‘费米耐劳白花2号’柠檬、‘五峰2号’柠檬和‘海南药用’柠檬以及葡萄柚。【结论】连续阴雨天气和25~30℃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果园中P.citriasiana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以及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在自然条件下部分柚类、柠檬类植物以及葡萄柚是P.citriasiana的潜在寄主,有待进一步的田间调查验证。

    2016年12期 v.33 1532-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6种杀虫剂对铜绿丽金龟防治效果评价

    宫庆涛;张坤鹏;武海斌;李素红;张学萍;孙瑞红;

    【目的】通过室内药效试验评价氟啶虫胺腈、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灭幼脲、毒死蜱和辛硫磷6种杀虫剂对铜绿丽金龟成虫、卵和初孵幼虫的防治效果,为合理化学防治铜绿丽金龟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药剂浸叶胃毒法处理铜绿丽金龟成虫,分别调查药后1、3、5、7 d死亡率,并对6种药剂各质量浓度处理进行回归分析,计算LT50和LT95值。参照杀虫剂点滴法、浸渍法和浸虫法处理铜绿丽金龟卵,并于药后15 d调查卵孵化数、初孵幼虫死亡数量。【结果】6种药剂对铜绿丽金龟成虫的杀虫效果高低顺序依次为毒死蜱>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氟啶虫胺腈>灭幼脲。回归分析发现,对成虫速效性最好的是毒死蜱,其LT50和LT95值均小于1 d。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次之,氟虫双酰胺、氟啶虫胺腈和灭幼脲较差。对卵孵化率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毒死蜱>辛硫磷>氟虫双酰胺>灭幼脲>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虫胺腈;对初孵幼虫死亡率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辛硫磷>灭幼脲>氟虫双酰胺。【结论】推荐在铜绿丽金龟成虫发生期,喷施毒死蜱400 mg·L-1、辛硫磷400 mg·L-1和氯虫苯甲酰胺175 mg·L-1可有效控制其危害,达到良好防治效果。在卵和初孵幼虫期,利用毒死蜱200~400 mg·L-1、氯虫苯甲酰胺87.5~175 mg·L-1和辛硫磷200~400 mg·L-1浇灌土壤,可有效控制其卵孵化并毒杀初孵幼虫。

    2016年12期 v.33 1542-1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桃粉蚜在郑州春季发生规律与桃及其近缘种抗性鉴定

    王新卫;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曹珂;陈昌文;刘高靖;

    【目的】探究郑州地区春季桃粉蚜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鉴定不同桃及其近缘种对粉蚜的抗性,旨在为桃粉蚜的科学预防和桃抗粉蚜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从2月下旬开始,每隔5 d对种植在郑州果树研究所抗性鉴定圃内的桃种质及其近缘种进行粉蚜发生、发展和危害调查;同时于粉蚜发生期采集发生粉蚜的桃树新梢和叶片,对圃内各种质材料进行过量接种,7 d后评价不同种质的抗粉蚜特性。【结果】郑州地区桃粉蚜一般在每年3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以后开始大量减少,集中危害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时持续到6月中下旬;桃粉蚜大发生时,新梢、幼叶及成熟叶片均受危害,被害叶失绿并向叶背对合纵卷,覆有白色蜡粉。27份不同来源桃种质均表现感蚜,抗性等级为4级或5级;18份桃及其近缘种质群体中‘榆叶梅1号’群体高抗粉蚜,‘蒙古扁桃1号’群体和‘四道岭野生李’抗粉蚜,‘贵州毛桃4号’群体中抗粉蚜,甘肃桃、山桃、光核桃、西康扁桃等其他群体易感粉蚜。【结论】明确了郑州地区春季桃粉蚜发生和危害特点,拓展了对桃粉蚜寄主范围的认识,鉴定到‘榆叶梅1号’‘蒙古扁桃1号’‘四道岭野生李’和‘贵州毛桃4号’等抗粉蚜种质。

    2016年12期 v.33 1550-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专论与综述

  • 水果涩味研究进展

    陈锦永;靳路真;程大伟;顾红;张威远;张洋;郭西智;方金豹;

    涩味是影响果实风味的重要指标之一,引起果实涩味的主要物质是单宁以及其他少数几种酚类物质,适量的涩味物质具有增加果实清爽口感、强化酸味、提高果实风味的作用,而涩味物质含量过高,则会引起强烈的涩味。目前,单宁类物质生物合成与调控以及脱涩机制与技术受到广大研究者关注并取得丰硕成果。笔者综合国内外研究报道,论述了果实单宁概念与结构、单宁的收敛性、单宁细胞以及涩味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从物理、化学、分子3个方面对果实涩味进行调控。阐述了果实脱涩机制与技术,包括单宁缩合学说、竞争学说、单宁转变为不溶性复合体及单宁细胞稀释效应4种脱涩机制以及乙醇脱涩、CO2脱涩等多种果实脱涩技术,并为以后果实涩味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改善果实风味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12期 v.33 1556-1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1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柑橘果胶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胡艳;张文林;周志钦;

    柑橘果胶是存在于柑橘果皮中一种结构复杂的异质型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降血脂、吸附重金属、运输药物/细胞等重要的生物功能。柑橘果胶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能力、生物相容性、安全无毒和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在食品和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基于柑橘果胶的生物材料在结肠靶向药物输送及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笔者在对柑橘果胶重要的生物功能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基于柑橘果胶的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进展,包括应用形式和柑橘果胶在材料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柑橘果胶研究与利用新进展,希望为我国柑橘果胶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新信息。

    2016年12期 v.33 1567-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1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技术与方法

  • 山楂属植物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的RT-PCR检测及病毒脱除方法

    郑文燕;郭巍;马跃;李晓明;代红艳;

    【目的】建立优化的山楂属植物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的RT-PCR检测体系,获得以山楂组培苗为试材的高效ACLSV脱除方法。【方法】基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解析的山楂属植物ACLSV基因组序列设计病毒检测引物,比较c DNA模板浓度、Taq DNA聚合酶种类及采样部位对病毒RT-PCR检测效果的影响。通过组培苗热处理和培养基中添加三氮唑核苷来脱除山楂植株中的ACLSV。【结果】基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获得的2个ACLSV山楂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筛选出适合于山楂属植物ACLSV的RT-PCR检测引物。建立了优化的山楂属植物ACLSV的RT-PCR检测体系。对80份山楂样品进行病毒检测,其中有18个样本检测出ACLSV,带毒率为22.5%。比较了热处理(37℃、30d)、化学处理(培养基中添加20 mg·L-1的三氮唑核苷,处理40 d)、热处理与化学处理结合方法(处理30 d)3种方法对山楂组培苗中ACLSV的脱除效率,表明热处理或热处理与化学处理结合的方法能够完全脱除山楂中的ACLSV,而单独化学处理的脱毒率不能达到100%。【结论】建立了优化的山楂属植物ACLSV的RT-PCR检测体系,表明组培苗热处理是脱除山楂植株中ACLSV的有效方法。

    2016年12期 v.33 1576-1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新品种选育报告

  • 苹果早果矮化砧木新品种‘Y-2’的选育

    杨廷桢;王骞;弓桂花;高敬东;蔡华成;李春燕;杜学梅;武彦霞;高忠东;王淑婷;

    ‘Y-2’是采用大群体实生选育方法,从15万株晋西北野生山定子自然实生苗中选育的早果矮化苹果砧木,2016年1月通过品种审定。对Y系初选、复选优系嫁接品种的早花性状、树体生长量、果实品质、抗逆性表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Y-2’作中间砧嫁接品种早花早果特性突出,果树童期明显缩短,比乔砧果树提早3~4 a开花;(2)矮化效果明显,嫁接‘长富2号’‘丹霞’品种表现为极矮化,嫁接‘嘎拉’表现矮化,综合评价为矮化砧木,生产中适宜高密栽植,也可作为果树盆景的专用砧木;(3)抗寒、抗旱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抗腐烂病能力;(4)嫁接栽培品种亲和性好,适宜在黄土高原或类似气候的苹果产区栽植。

    2016年12期 v.33 1584-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红皮梨新品种‘红宝石’的选育

    李秀根;杨健;王龙;王苏珂;薛华柏;苏艳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用‘八月红’梨作母本、‘酥梨’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培育出红皮梨新品种‘红宝石’。果实纺锤形,单果质量280 g,纵径9.8 cm,横径7.8 cm;果皮光滑、几近全红色,果肉乳白色,肉质细脆、稍硬,汁液中等,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可滴定酸含量0.29%,维生素含量72.4 mg·kg-1,果实硬度(去皮)9.2 kg·cm-2,风味酸甜爽口,品质中上;果实发育期约145 d,郑州地区8月下旬成熟;较耐贮藏,常温下可贮藏20 d左右,贮后果实风味更佳。该品种为白梨、砂梨和西洋梨的杂交种,适应性、抗褐斑病、抗黑星病能力强,适合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及东北三省发展。

    2016年12期 v.33 1588-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早熟、红色玫瑰香味葡萄新品种‘瑞都红玉’的选育

    张国军;闫爱玲;孙磊;王晓玥;王慧玲;任建成;徐海英;

    ‘瑞都红玉’是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瑞都香玉’(母本为‘京秀’、父本为‘香妃’)高接时发生的红色芽变。果穗松紧度适中,平均单穗质量为404 g,平均果粒质量为5.52 g,果皮红色,果肉脆,有玫瑰香味,口味香甜。每粒浆果2~4粒种子,不裂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8.20%,可滴定酸含量(以酒石酸计)为0.40%。糖酸比达40以上,品质上等。果实生育期为70~80 d,在北京地区(北纬39.9°,东经116.3°)8月上中旬成熟。萌芽率73.16%,结果枝率70.30%,结果系数1.70。抗逆性和抗病性与传统欧亚种葡萄品种相当。果刷长,果肉硬度高,果梗抗拉力中或大,货架期较长,冷藏期可达3个月。华北及类似气候区可栽培,雨量过大地区建议采用避雨栽培,第二年开花结果,丰产性好,盛果期产量30 t·hm-2以上。

    2016年12期 v.33 1592-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红心猕猴桃新品种‘东红’的选育

    钟彩虹;韩飞;李大卫;刘小莉;张琼;姜正旺;黄宏文;

    ‘东红’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红阳’品种开放式授粉种子播种一代群体中选育而成的红心猕猴桃新品种。果实长圆柱形,果顶微凸或圆,果面绿褐色,中等大小,平均单果质量65~75 g,最大果质量112 g。果肉金黄色,种子分布区果肉呈艳红色,果肉质地紧密、细嫩,风味浓甜,香气浓郁,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6%~20.7%,干物质含量17.8%~22.4%,总糖含量10.8%~13.1%,可滴定酸(以枸橼酸计)含量1.1%~1.5%,果实维生素C含量1 130~1 600 mg·kg-1(以鲜果质量计)。果实生育期约140 d,在武汉4月中旬开花、9月上旬果实成熟。萌芽率71.8%,成枝力100%,果枝率88.0%。在结果枝的1~9节着生花序5~9个,以三花和单花为主。极抗软腐病、较抗溃疡病,耐热、耐旱。果实极耐贮藏,常温下可放1~2个月,低温下可放5~6个月,果实软熟后货架期长,常温下15~20 d、低温下3~4个月。适宜湖北、四川及类似区域栽培,嫁接苗第四年每666.7 m2产量超过1 000 kg,丰产稳产。

    2016年12期 v.33 1596-1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小果型西瓜新品种‘众天红’的选育

    徐志红;赵光伟;马跃;孔维虎;张健;贺玉花;王平勇;徐永阳;

    ‘众天红’是由母本‘早春红玉’高代自交系26号与父本‘苏联二号’高代自交系93号杂交选育出的早熟小果型一代杂交西瓜新品种。果实高圆形,绿果皮上覆深绿色齿状条带,果皮光滑有少量果粉。果皮厚度为0.4 cm,果肉红,口感脆甜;平均单果质量1 600 g,最大单果质量2 900 g,果形指数1.05;每果实种子粒数约140粒;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边部10%,品质好。在郑州地区(东经113.65°,北纬34.76°)春季2—6月栽培,全生育期100 d左右,雌花开放至果实成熟32 d;第一雌花开放节位为6~10节,2个雌花间隔为5~7节。抗逆性好,轻抗枯萎病。常温下货架期约2周。适合在全国各个西瓜产区栽培,以大棚等设施栽培经济效益为最好。666.7 m2产量为2 716 kg。

    2016年12期 v.33 1600-1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