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崇岭;刘冰浩;陈传武;唐艳;丁萍;付慧敏;陈仁电;石健泉;
【目的】了解广西野生宜昌橙种群生存状况。【方法】以广西龙胜县泗水乡西江坪野生宜昌橙种群为材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分析方法,编制并分析了广西龙胜野生宜昌橙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函数值表。【结果】该野生宜昌橙种群存活曲线更趋于Deevey—Ⅱ型与I型的复合型,种群生存率呈单调减少,宜昌橙生长过程中在幼龄期死亡率和致死力较高,到第4龄级时死亡率和致死力迅速下降,之后随着植株衰老死亡率缓慢上升。【结论】龙胜野生宜昌橙种群是目前发现的现存单株数量较多、分布面积较大的一个野生种群,其生存状况面临严重威胁,应加强保护,疏除灌木层、提高幼苗存活率等可作为保护和扩展该野生宜昌橙种群的重要措施之一。
2015年01期 v.3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张起;安华明;
【目的】探明贵州砂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贵州59份砂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55个位点,其中126个是多态性位点,多态百分率为81.29%。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砂梨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在物种水平上Ne=1.418 0,H=0.251 1,I=0.381 6;在区域品种群上Ne=1.300 2,H=0.177 1,I=0.266 7),以黔西南地区和毕节地区遗传多样性最高,且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贵州砂梨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区域品种群的较高遗传分化可能与地理隔离以及人为干预等因素有关。ISSR标记可有效揭示贵州砂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对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
2015年01期 v.32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梁武军;解凯东;谢宗周;徐强;伊华林;郭文武;
【目的】从三倍体葡萄柚自然授粉的实生后代中发掘多倍体,希望获得一批多倍体新种质,并为探索三倍体遗传规律奠定基础。【方法】秋季采摘三倍体葡萄柚成熟果实,剥取种子,MT+1 mg·L-1GA3培养基播种,待种子萌发后,用流式细胞仪快速检测其倍性,并采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鉴定其不同倍性后代植株的来源。【结果】获得了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和疑似非整倍体等不同倍性的再生植株各172、52、7、1、1、18株。用13对多态性SSR引物鉴定其来源,结果表明,由二倍体可能三倍体母本所产生的1X配子与周边其他二倍体品种的花粉授粉而来,也可能由三倍体母本产生的重组型2X配子的无融合生殖而来;三倍体大部分由珠心细胞发育而来;四倍体为杂交起源的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与母本(三倍体葡萄柚)的带型完全相同。【结论】上述活体材料的发掘为柑橘多倍体育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2015年01期 v.32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 王博;何建军;李节法;虞秀明;白扬;谢兆森;张才喜;白先进;赵丽萍;王世平;
【目的】阐明根域限制调控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巨峰’葡萄为试材,进行根域限制栽培处理,以传统露地栽培为对照,研究‘巨峰’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以及根域限制对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PAL、4CL、CHS2、CHS3、CHI、F3H1、F3H2、DFR、LDOX、F3’H、F3’5’H、OMT、3GT、5GT的转录水平自转色期开始升高,接近成熟期下降。根域限制下‘巨峰’葡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PAL和F3’H的转录表达在果实成熟的部分时期受到上调,而4CL、CHS2、CHS3、CHI、F3H1、F3H2、DFR、LDOX、F3’5’H、OMT、3GT、5GT的转录表达在转色期至成熟过程中均受到了上调,CHS1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其转录表达无明显上调变化且根域限制与对照差异不大。【结论】根域限制促进了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途径中14个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
2015年01期 v.32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0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张雅玲;方智振;赖钟雄;
【目的】探讨三明野生蕉Ran基因在低温胁迫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与RACE相结合的方法和q RT-PCR克隆Ran基因,并对其在响应低温胁迫和水杨酸处理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得到6条含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Ran基因c 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植物Ran蛋白高度同源,带有GTP水解结构域、Ran GAP结合结构域和酸性尾巴等典型结构域。q PCR分析结果表明,三明野生蕉Ran基因在根、叶片、花序轴、苞片、花、果皮和果肉中均有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低,在叶片、花和果肉中的表达量较高。此外,低温胁迫和水杨酸处理可显著影响三明野生蕉Ran基因的表达。【结论】三明野生蕉Ran基因与细胞分裂、低温胁迫响应和水杨酸信号转导有关。
2015年01期 v.32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杨芩;付燕;王永清;陶炼;邓群仙;范建新;邓仁菊;
【目的】鉴定‘黄密’、‘贵妃’、‘早红’和‘软条白沙’4个枇杷品种的S基因型,为其生产栽培合理选择授粉树及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苹果S基因高度保守区设计兼并引物对4个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片段回收、克隆及测序,分别采用Blast软件和Bioedit软件进行同源性检索和结构分析。【结果】从参试的4个品种中共分离了4个S等位基因,分别为S2、S5、S6和S31,其中S31-RNase为新分离的枇杷S-RNase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KC131133。所克隆获得的4个枇杷S-RNase基因均克隆到4个保守区(C2、C3、RC4和C5)和1个高变区(HV),具有与苹果S基因相同的氨基酸序列结构。【结论】确定了参试4个枇杷品种S基因型分别为:‘贵妃’S2-S6、‘黄密’S2-S5、‘早红’S5-S6、‘软条白沙’S6-S31。
2015年01期 v.32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5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帅良;李静;韩冬梅;吴振先;
【目的】探讨龙眼果实亚硫酸盐氧化酶基因(DlSO)在硫残留生物降解中的作用。【方法】以龙眼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结合RACE法获得龙眼亚硫酸盐氧化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DlSO;运用荧光定量PCR对其表达量进行分析;使用ClontechIn-Fusion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Rosetta(DE3)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DlSO序列全长1413bp,包含一个1182bp的开放阅读框,一个长37bp的5’非翻译区序列和194bp的3’非翻译区,预测编码393个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均表明DlSO与毛果杨SO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在龙眼不同组织中,DlSO基因都有表达,其中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幼果、根和果肉,在茎和果皮组织中DlSO基因的表达量最低;成功构建pET-32a-DlSO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后在Rosetta(DE3)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结论】克隆了龙眼亚硫酸盐氧化酶基因(DlSO),并且成功构建了pET-32a-DlSO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融合蛋白,为下一步研究龙眼亚硫酸盐氧化酶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5年01期 v.32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4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陈丙义;李金凤;霍恒志;万春雁;章镇;乔玉山;糜林;
【目的】估算野生草苺的基因组大小。【方法】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内标,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6个野生草莓种7个待测样品的基因组大小。【结果】6个野生草莓种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黄毛草莓(274±3.80)Mb,五叶草莓(红果类型)(268±3.73)Mb,五叶草莓(白果类型)(258±5.40)Mb,西南草莓(245±3.28)Mb,东北草莓(241±4.28)Mb,森林草莓(231±3.19)Mb,绿色草莓(230±2.83)Mb。【结论】野生草莓基因组大小的测定为草莓属植物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及其基因组进化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5年01期 v.3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7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钟;黄建;殷晓;李新岗;刘廷俊;
【目的】研究枣树自然授粉杂交后代的果实性状变异。【方法】在宁夏贺兰县暖泉农场建立‘临猗梨枣’园,按照父母本配置比例为10∶1,在枣园中部选择20株‘梨枣’(♂)嫁接‘冬枣’(♀),自然授粉杂交,收集冬枣种子播种获得F1代;从中优选64株引种到试验大棚内,观察其果实性状,并用10个SSR位点进行杂交后代鉴别。【结果】贺兰县自然授粉‘冬枣’的含仁率为85.0%,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鉴别‘冬枣’ב梨枣’的杂交后代57个,未发现‘冬枣’自交后代;56.9%的后代果实形状多为圆形、扁圆形,果实大小、单果质量为趋低亲变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趋高亲变异,最终优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结论】母本含仁率和自交不亲和是枣树杂交育种的基础,自然授粉杂交后代鉴别是枣树杂交育种的关键;有性杂交能够产生后代果实性状的广泛分离,并实现父母本性状的有效整合。
2015年01期 v.32 57-6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温明霞;吴韶辉;王鹏;金国强;朱潇婷;石学根;
【目的】研究缺镁果园的施镁效应,为合理施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州蜜柑为研究对象,在缺镁的酸性土壤果园进行施镁试验,分析镁对柑橘叶片和果实中镁素营养、叶绿素、淀粉、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叶片镁含量均随叶龄的增加而降低,施镁处理中的镁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均显著高于对照,而淀粉含量则低于对照;结果枝叶片中的镁含量与叶绿素含量相对值以及果实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因此,土壤施镁和叶片喷镁相结合可以显著增加柑橘叶片的镁含量,促进镁向果实的运输,提高果实的镁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缓解果实膨大后期叶片黄化现象的出现。
2015年01期 v.32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范玉兰;卢映琼;李峰;薛珺;李勋;钟八莲;彭良志;
【目的】了解赣南脐橙园土壤有效铜含量状况。【方法】在赣南18县(市)选取477个脐橙园,采集1405份土壤样本,对其中有效铜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赣南不同种植区土壤有效铜含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变幅为0.84~2.15mg·kg-1,总体平均值为1.55 mg.kg-1,有76.45%脐橙园土壤有效铜含量处于适量及以上水平;不同土壤类型的脐橙园土壤有效铜含量差异较大,水稻土最高,黄壤土最低;土壤有效铜与土壤p H、有机质和有效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尤其是有效锌与其相关系数高达0.431;果园种植年限10 a(年)内,土壤有效铜含量随园龄增加而增加,此后趋于平缓。【结论】赣南大部分脐橙园土壤不缺铜,也没有明显的污染现象,生产上不需要施用铜肥,而应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保持果园土壤铜的含量。
2015年01期 v.32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白晓燕;王力荣;王新卫;朱更瑞;方伟超;曹珂;陈昌文;李勇;
【目的】研究桃砧木茎尖快繁和扦插过程中不定根发生及发育解剖学特征。【方法】以桃砧木‘中桃抗砧1号’组培嫩梢和扦插枝条为试材,诱导其生根,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对其生根部位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1)生根处理前,组培苗和插穗内均未发现潜伏根原基,生根处理后,2者均产生不定根原基。2)生根处理后,插穗内不定根原基在皮层、韧皮部、木质部中均可形成。3)不定根原基诱导后,有的不定根皮层结构中无中柱出现,有的分化出多个中柱,部分中柱与茎基部维管组织连通。【结论】‘中桃抗砧1号’的不定根原基为诱导型根原基,且属于多位点发生。
2015年01期 v.32 74-7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5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黄玫;潘学军;张文娥;周金忠;
【目的】评价缺硼胁迫下不同基因型葡萄的硼效率大小,揭示造成葡萄硼效率差异的原因。【方法】以葡萄属4个种7个基因型为试材,采用营养液试验,研究缺硼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葡萄幼苗的生长状况及硼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毛葡萄‘花溪-9’、‘花溪-4’和葛藟葡萄‘习水-4’为硼高效基因型,而毛葡萄‘福泉-1’、‘农院-11’和欧洲葡萄‘红地球’、欧美杂交种‘水晶’为硼低效基因型。与对照相比,缺硼胁迫对硼高效基因型地上部或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小于硼低效基因型。缺硼处理降低了不同基因型葡萄体内硼含量和硼积累量,其中,硼高效单株‘花溪-9’的根系和茎中的硼含量为对照的97.89%和95.28%,全株的硼积累量降幅小于50%,而硼低效植株‘福泉-1’只有51.38%和66.66%,且硼积累量降幅均大于50%。缺硼胁迫下,硼高效单株(‘花溪-9’、‘花溪-4’和‘习水-4’)根系和茎干中硼的再分配能力强于硼低效单株或品种的(‘福泉-1’、‘红地球’和‘水晶’)。缺硼胁迫下,不同葡萄基因型的硼效率与葡萄的生物量及根系特性关系密切。【结论】原产贵州喀斯特山区的野生葡萄种群整体硼效率高于欧洲葡萄和欧美杂种,但野生葡萄种内存在差异。缺硼胁迫对硼高效基因型的抑制作用小于硼低效基因型,不同基因型葡萄的硼效率差异取决于硼在植株内的移动性和再分配能力。
2015年01期 v.32 79-8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程建徽;魏灵珠;雷鸣;郑婷;吴江;
【目的】探索光质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转熟时对果穗进行红、橙、绿、蓝、白滤光膜与避光套袋处理,测定分析了转熟至采收期间套袋对果实单果质量、糖酸积累、着色与花色素苷合成等品质特征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蓝色滤光膜套袋‘红地球’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与总糖含量增加,葡萄糖、果糖、蔗糖3种糖分含量相比白膜分别提高了7.2%、13.7%、17.2%,糖酸比提高,显著促进了花色素苷的合成,色度角h最小,果皮中主要花色素苷组分芍药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较白膜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8.4%与12.5%,PAL活性增强,促进了葡萄积累花色素苷;而避光处理的‘红地球’果实糖酸比小,花色素苷合成显著受到抑制。【结论】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果实部位光环境对设施葡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蓝色滤光膜套袋可以增加蓝紫光的比例,调控葡萄光合产物分配,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促进欧亚种‘红地球’葡萄果实糖的积累和着色,改善品质。
2015年01期 v.32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柳凤;欧雄常;詹儒林;常金梅;韦继光;
【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CAT、SOD、APX和GR)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F.mangiferae侵染促进杧果顶芽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的增加;抗氧化剂As A的含量在整个侵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而GR含量急剧下降;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POD、CAT、SOD和GR的活性迅速上升,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APX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导致大量活性氧爆发,细胞酶系统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其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大大降低,加剧了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和对细胞的损伤。杧果活性氧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2015年01期 v.32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景红;柏秦凤;梁轶;屈振江;张焘;张勇;
【目的】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灾害防御体系以促进陕西苹果产业良性发展。【方法】统计分析了2013年陕西苹果花期冻害形成的气候背景,并以旬邑县为代表分析了其近14年的花期冻害气象影响因子和灾情信息,分析了2013年陕西30个苹果基地县花期冻害气象因子值和灾损情况,最后依据气候风险形成原理对陕西苹果种植区进行了气候风险区划。【结果】以苹果花期寒潮降温天气过程的最低气温(TD),TD≤-5℃、-3℃≥TD>-5℃、0℃≥TD>-3℃,或以过程"积寒值"(X),X≥3.0℃·d-1、3.0℃·d-1>X≥0.3℃·d-1、0.3℃·d-1>X≥0.0℃·d-1,划分陕西苹果花期冻害为重度、中度、轻度3个等级较为适宜,与灾损实际情况较为相符;以苹果花序受冻率[80%,100%)、[30%,80%)、[10%,30%)预估因灾减产率分别可达[30%,50%)、[10%,30%)、10%以下较为符合实际;陕西全果区气候风险分布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春季苹果花序受冻率可用来预估当年减产率;陕西苹果花期冻害风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2015年01期 v.32 100-10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 ]
- 李菲菲;龙超安;
【目的】明确柑橘炭疽病原菌的种类及其潜伏侵染特性,为柑橘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采自湖北省3个地区的炭疽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r DNA-ITS序列分析法对代表菌株T4进行分子鉴定。此外,通过组织分离法,研究炭疽病菌在柑橘花器和发育期果实上的潜伏情况。【结果】获得的19株致病菌均为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但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T4菌株的测序结果与NCBI已登录的胶孢炭疽菌序列(FJ459917.1,FJ459916.1)比对发现,一致性达100%。柑橘炭疽病菌在花器和果实上的潜伏侵染呈一定的规律性:花器官中,花瓣的带菌率最高;果实上,果蒂和脐部带菌率最高,其次为果柄部位。【结论】研究区域的柑橘花和果实均携带胶孢炭疽病菌,该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生产上要重视花期的病害防控,果实采后贮藏时需重视对果蒂部、脐部及果柄部位的消毒处理。
2015年01期 v.32 108-11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1K] [下载次数:1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刘勇;鲍静;姜兴印;李配;毛志泉;
【目的】老果园栽植新树苗时遇到幼苗生长不良等连作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对苹果连作障碍的研究尤为必要。本试验旨在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菌剂,通过药剂混土的方式缓解果树连作障碍问题。【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多菌灵、福美双、咯菌腈、代森锰锌连作树穴(连作土)用药量分别为10 g a.i/10 kg土、10 g a.i/10 kg土、2.5 g a.i/10 kg土和10 g a.i/10 kg土,行间树穴(非连作土)用药量分别为5 g a.i/10 kg土、5 g a.i/10 kg土、2.5 g a.i/10 kg土和5 g a.i/10 kg土对苹果连作土壤镰刀菌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结果】四种杀菌剂对土壤镰刀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连作土壤串珠镰刀菌的控制效果最好,EC50仅为0.356 mg·L-1。对连作土壤镰刀菌抑制率最高达80.17%,对行间土壤镰刀菌抑制率最高达86.48%;苹果幼树生长测定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对幼树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连作树穴幼树枝条数、茎粗度、叶片数、新梢长、叶面积分别增加了2条、0.20 cm、10.84枚、27.54 cm、9.84cm2,行间树穴幼树分别增加了1.92条、0.16 cm、14.26枚、22.19 cm、5.55 cm2;对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不同土壤酶影响不同,咯菌腈对过氧化氢酶激活作用最强,多菌灵对蔗糖酶的激活作用最强,福美双对中性磷酸酶的激活作用最强,多菌灵对脲酶激活作用最强。各土壤酶活性在8月份以后普遍降低,药剂对土壤酶激活作用消失。【结论】杀菌剂可以有效抑制土壤镰刀菌的生长,减轻苹果连作障碍问题。
2015年01期 v.32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3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杨永利;张贺;刘晓妹;周碧杭;王赛格;蒲金基;
【目的】探讨防治大田杧果露水斑病的有效方法,为了给该病的大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通过初筛从30种杀菌剂中筛选出了11种抑菌率大于50%的杀菌剂,并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抑菌效果较好的是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B、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酰胺、苯甲丙环唑(爱苗)、溴菌腈,EC50介于0.17~0.59 mg·L-1;其次是氟硅唑、丙环唑,EC50介于0.73~0.80 mg·L-1;较差的是肟菌·戊唑醇和戊唑醇,EC50接近于2 mg·L-1。从斜率值来看,该病菌对多菌灵、溴菌腈、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强。【结论】吡唑醚菌酯、多抗霉素B、多菌灵、溴菌腈、咪酰胺和苯醚甲环唑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大田试验。
2015年01期 v.32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魏清江;冯芳芳;辜青青;
柑橘是一种对盐胁迫十分敏感的园艺作物。综述了不同柑橘资源耐盐性的差异,进一步列举了盐胁迫对柑橘产生的生理伤害,盐胁迫容易造成植株体内的水分亏缺,并导致盐离子尤其是Cl-的积累进而产生离子毒害效应。盐胁迫还影响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使其体内养分失衡。柑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耐盐机制。例如,糖醇类和氨基酸类的合成有助于柑橘的渗透调节,酶促系统和非酶类氧化剂能够降低活性氧对柑橘的伤害。此外,离子转运蛋白如ATP结合盒转运体(ABC)和氯离子通道(CLC)能够参与离子平衡重建过程,这也在柑橘的盐胁迫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2015年01期 v.32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邱文明;何秀娟;徐育海;
板栗雌雄同株异花,具有纯雄花序和混合花序,其中混合花序可分化形成雄花序和雌花。在实际生产中雌雄花比例失衡,雄花过多,雌花太少,严重制约了板栗的产量。自上世纪70年代起,板栗花芽分化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研究蓬勃发展,发现板栗混合花芽具有可塑性,生长调节物质及树体营养水平对其花芽性别分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激素调控、合理整形修剪、增施磷钾肥和花期喷硼肥可促进板栗增雌增产。最近板栗花芽分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陆续开展,但与其他植物的花芽分化研究相比,进展缓慢,存在较大差距。我们综述了板栗花芽性别分化调控研究进程,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对板栗雌雄花芽分化调控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5年01期 v.32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徐卫东;刘玉风;耿浩;黄晓德;赵伯涛;
‘小辣椒’是从‘美人指’和‘独角兽’的杂交后代中选出的优质中熟葡萄新品种。该品种平均穗质量450 g,平均粒质量6.45 g,最大粒质量9.0g。果粒弯束腰形,红色至紫红色,可溶性固形物16%~19%,果肉硬脆。每果粒含种子2~4粒,在江苏张家港地区,8月下旬果实成熟。植株生长势强,连续结果稳定,易于管理。
2015年01期 v.32 163-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凤珠;彭宏祥;陆贵锋;李冬波;李鸿莉;
‘桂葡2号’是广西毛葡萄与美洲种酿酒葡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酿酒葡萄新品种,粗生易长,花为两性花,平均单穗质量101.5 g,果皮呈紫色至紫黑色,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出汁率为68.2%,果汁紫红色,具有浓厚的山葡萄特有的香气。种植第2年正常开花结果,种植第3年单株产量可达3.36 kg,折合平均产量为13 456.8 kg·hm-2;适宜在南方高温多雨的地区发展。尤其对广西丘陵、山地、石漠化石山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015年01期 v.32 166-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陆致成;李峰;张静茹;张艳波;宋宏伟;孙海龙;
‘一品丹枫’李系由‘孔雀蛋实生李’ב长春彩叶李’杂交选育而成。果实圆形,果顶平。平均单果质量15.9 g,果皮紫红色。果肉红色,肉质松软、多汁,纤维细,风味酸甜,初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7%,9月中旬后超过20%,总酸0.753%。叶红色,1 a生枝红色,有很好的观赏性。丰产稳产,抗寒,鲜食观赏兼用,综合性状优良。
2015年01期 v.32 169-1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